耕地占补平衡是什么?全域土地整治如何助力“占优补优”?
本站 2025/8/2 11:04:17
一、耕地占补平衡的定义与核心要求
定义: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核心制度,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后,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原则,由占用方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若无法自行开垦,则需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耕地。
核心要求:
数量平衡:补充耕地面积不得低于被占用面积(“占一补一”)。
质量相当:补充耕地质量等级需与被占用耕地一致(“占优补优”),禁止用劣地、坡地充抵优质耕地。
产能稳定:补充耕地需具备稳定生产能力,通过土壤改良、设施配套等措施确保产能不低于原耕地。
政策演变:
1998年《土地管理法》确立制度框架,2024年提出“以补定占”动态管理,强化质量与生态要求。
二、全域土地整治如何助力“占优补优”
全域土地整治通过系统性整合土地资源,成为落实“占优补优”的关键抓手,具体路径如下:
1. 挖掘优质耕地增量
农用地整理:
整合碎片耕地:将零散、撂荒耕地通过“小块并大块”整合为连片高标准农田,提升规模化经营能力(如湖北老河口市机械化率提升22%)。
低效耕地升级:通过“旱改水”“坡改梯”等措施改良土壤,建设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提升地力(如广东惠州新增耕地质量核定达标)。
建设用地复垦:
腾退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复垦为耕地,节余指标可跨省交易(如广东惠州复垦35.23亩建设用地新增耕地1189亩)。
未利用地开发:
在生态允许范围内开发盐碱地、沙地等非传统资源(如新疆盐碱地治理新增耕地)。
2. 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
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
增施有机肥、酸化耕地修复、污染治理等技术,将低质耕地升级为高产田(如江苏对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实施质量核定)。
设施配套优化:
完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系统,推动机械化耕作(如吉林通过“大占补”改革优先恢复平原区优质耕地)。
3. 统筹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
农田生态系统修复:
建设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减少面源污染;修复退化农田,恢复生物多样性(如广东惠州修复退化农田)。
耕林空间优化:
调整耕地与林地布局,实现耕地“下山”、林地“上山”,平衡生产与生态功能。
4. 创新机制保障“占优补优”落地
质量验收与管护:
建立补充耕地质量核定制度,验收时同步检测土壤肥力、酸碱度等指标,并落实后期管护责任(如浙江将整治收益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升级)。
市场化激励:
通过耕地保护补偿基金、指标跨区调剂收益反哺整治(如芜湖市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地区给予财政奖励)。
智慧监管:
利用卫星遥感、AI技术实时监测耕地变化,确保补充耕地真实有效(如自然资源部公开补充耕地项目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三、典型案例与成效
广东惠州:通过全域整治新增耕地1189亩,耕地租金上涨175%,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湖北老河口:仙人渡镇全域整治后新增耕地1456亩,粮食产能提升30%。
河南民权:整治后建成千亩方大田与日光温室大棚,保障粮食产能。
四、挑战与优化方向
挑战:
补充耕地质量监管难度大,部分地区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
跨区域指标调剂易引发地方保护主义。
对策:
强化“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完善质量验收标准;
优化跨区域调剂定价机制,明确利益分配规则。
耕地占补平衡通过“数量管控+质量提升+生态修复”三位一体模式,与全域土地整治形成深度协同。全域整治通过整合碎片耕地、提升地力、修复生态及创新机制,为“占优补优”提供优质耕地来源,最终实现耕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