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验收中常见问题有哪些?

本站     2025/8/19 9:04:3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验收中常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工程质量、资金管理、村民权益保障、资料合规性、长效机制等方面,这些问题若未及时解决,可能导致验收不通过或整治效果打折扣。以下是具体分类及典型案例:

一、工程实体质量问题

工程实体是验收的核心内容,常见问题集中在质量不达标、漏项或缺陷,直接影响整治目标的实现。

1. 耕地整治工程

  • 问题表现

    • 耕地平整度不达标(田面坡度>0.3%),耕作层厚度不足(<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未提升(如从15g/kg降至12g/kg);

    • 土壤改良不到位(如未施有机肥、未治理重金属污染),导致耕地质量等级未达规划设计要求;

    • 灌溉设施“重建设轻维护”,管道埋深不足(<0.8m)导致冻裂渗漏,出水口间距过大(>50m)影响灌溉效率。

  • 典型案例:某项目区为赶工期,耕地平整未按设计要求分层回填,导致局部田面凹凸不平,经检测耕作层厚度仅20cm,需返工重新平整。

2. 村庄建设工程

  • 问题表现

    • 拆旧复垦不彻底(残留旧房基、杂物),复垦耕地质量低于原地类(如将林地复垦为耕地但未配套灌溉);

    • 安置住房质量不达标(如墙体裂缝、屋顶漏水),面积缩水(如承诺120?实际仅100?);

    • 公共设施“重数量轻质量”,如道路厚度不足(设计20cm实际15cm)、污水管网接口渗漏。

  • 典型案例:某村安置区因赶工,部分房屋地基未夯实,雨后出现沉降,村民拒绝入住,验收时需重新加固。

3. 生态修复工程

  • 问题表现

    • 植被成活率低(乔木<80%、灌木<70%),因未考虑当地气候(如干旱地区未选耐旱树种)或后期养护缺失;

    • 水土流失治理不到位(如坡面未做防护,仍有明显冲沟),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彻底治理(如滑坡体仅临时加固未搬迁);

    • 林地/湿地修复“重栽种轻保护”,出现人为破坏(如放牧、挖沙)。

  • 典型案例:某项目区在水土流失区种植的树苗因未配套灌溉设施,干旱致死率达40%,需补植并完善灌溉系统。

二、资金管理问题

资金是项目推进的“血液”,常见问题集中在挪用、缺口、使用不规范,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1. 资金挪用

  • 问题表现:将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用于非整治项目(如弥补乡镇行政经费、修建与整治无关的道路),或与社会资本合作时资金被挪用(如EOD项目中生态修复资金被用于商业开发)。

  • 典型案例:某县将500万元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益用于县城道路建设,未专项用于整治区,被审计部门查处。

2. 资金缺口

  • 问题表现:因财政拨款延迟、社会资本退出(如PPP项目合作方违约)或成本超支(如材料涨价),导致工程停滞(如灌溉设施因资金不足未完成管道铺设)。

  • 典型案例:某项目因钢材价格上涨,原预算500万元的道路工程超支150万元,财政未及时追加,导致工程中断3个月。

3. 资金使用不规范

  • 问题表现

    • 补偿款未及时足额发放(如拆迁户补偿协议签订3个月仍未到账);

    • 票据不合规(如用白条代替正规发票)、虚列支出(如虚增机械租赁费用);

    • 村民自筹资金未单独核算(如“以工代赈”工时费未纳入总账)。

三、村民权益保障问题

村民是整治的直接受益者,常见问题集中在参与不足、补偿不公、权益受损,易引发矛盾。

1. 村民参与度低

  • 问题表现:整治方案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如村庄规划调整未召开村民大会),村民对整治内容(如拆旧复垦范围)不知情,导致抵触情绪(如阻工)。

  • 典型案例:某村在未征求村民意见的情况下,将村民宅基地纳入拆旧复垦范围,引发集体上访,验收时需重新调整方案。

2. 补偿标准争议

  • 问题表现

    • 青苗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低于市场价(如果树补偿仅按成本价未算预期收益);

    • 拆迁安置方式单一(仅货币补偿或集中建房,未提供自主选择);

    • 补偿款分配不公(如村干部私分补偿款、优先补偿关系户)。

  • 典型案例:某项目区青苗补偿标准为5元/?,但同类项目区为8元/?,村民集体反对,要求重新核算。

3. 后续权益未落实

  • 问题表现

    • 整治后耕地流转收益未惠及村民(如全部归村集体,未给原承包户分成);

    • 公共设施(如文化广场、卫生室)建成后闲置(因缺乏维护或管理);

    • 产业扶持承诺未兑现(如承诺引入的农业企业未落地)。

四、资料归档与程序合规问题

资料是验收的重要依据,常见问题集中在缺失、虚假、逻辑矛盾,影响验收结论的可信度。

1. 资料缺失

  • 问题表现

    • 施工记录不完整(如隐蔽工程未拍照、材料检测报告缺失);

    • 监理日志造假(如未记录质量问题,仅填写“合格”);

    • 村民意见采纳情况未留存(如座谈会记录缺失,无法证明村民参与)。

  • 典型案例:某项目因监理日志缺失关键工序验收记录(如管道试水试验),验收时无法证明工程质量达标。

2. 资料逻辑矛盾

  • 问题表现

    • 工程量统计与设计图纸不符(如实际平整耕地面积比设计少10%);

    • 资金支出与工程进度不匹配(如工程仅完成50%但已支付80%工程款);

    • 规划图纸与实际成果差异大(如道路走向与设计图偏差超过5米)。

  • 典型案例:某项目申报时承诺整治耕地1000亩,实际仅完成800亩,且未提供变更审批文件,被认定为“未完成任务”。

3. 程序不合规

  • 问题表现

    • 未履行设计变更审批(如擅自调整整治范围未报原审批机关);

    • 未取得村民会议表决同意(如拆旧复垦方案仅经村委会盖章,未召开村民大会);

    • 超范围施工(如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违规开垦耕地)。

五、长效机制缺失问题

整治完成后“重建设轻管理”是常见问题,导致成果难以持续。

1. 资产移交不及时

  • 问题表现:工程验收后未及时将耕地、道路等资产移交村集体,导致“谁都管、谁都不管”(如灌溉设施损坏后无人维修)。

2. 管护责任不明确

  • 问题表现:未制定管护制度(如耕地撂荒、道路破损无人负责),或管护经费无来源(如依赖村集体自筹但无固定收入)。

3. 后续产业未跟进

  • 问题表现:整治后耕地未流转或流转后撂荒(如引入的农业企业经营不善),文旅项目因客流量不足亏损,导致整治效果“昙花一现”。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验收中的问题需“预防为主、过程管控”:

  • 前期:严格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加强技术交底和现场放线;

  • 中期:强化质量监管(如第三方检测)、规范资金使用(专户管理)、保障村民参与(定期公示);

  • 后期:完善资料归档(留存影像、签字记录)、明确管护责任(签订协议、落实经费)、推动产业落地(引入可持续经营主体)。

通过全周期管控,可有效减少验收问题,确保整治成果“建得成、管得住、可持续”。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