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低效建设用地,为产业振兴赋能

本站     2025/10/23 8:48:04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系统性地盘活低效建设用地,为产业振兴提供了关键的土地要素保障和空间载体。下面这个表格梳理了其核心路径与典型模式,帮你快速把握要点。

核心路径具体措施典型案例与成效
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编制专项规划,划分功能片区,引导产业集聚。高州市将全市划分为美丽田园集聚区、产城融合提质区等3类区域。晋江市通过专项规划摸清低效用地底数9.9万亩。
政策工具包协同发力运用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点状供地等政策。包头市通过增减挂钩复垦土地,指标优先满足县域平衡。晋江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
创新投融资模式采用“F+EPC+O”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高州镇江镇“万亩方”项目通过“F+EPC+O”模式获国开行8亿元授信,预计村集体年增收420万元。
产业导入与融合发展整治后空间精准导入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龙门县龙江镇引入甜叶菊种植,带动人均增收5000元。余姚市为舜宇集团腾换773亩地打造智能光电小镇,2019年产值达390亿元。

 盘活土地的深层逻辑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有效赋能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它实现了三个层面的转变:

  • 从“零星分散”到“系统集成”的转变:它超越了以往“点状”的土地开发模式,强调在乡镇或县域尺度上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这意味着将零散的低效建设用地(如闲置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系统性地整理出来,形成集中连片的产业发展空间,从而能够承接规模化的现代产业项目。

  • 从“资源沉睡”到“资本激活”的转变: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工具,将闲置、低效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以流动和交易的资产。例如,北流市通过收购复垦指标并将收益用于乡村振兴,形成了滚动式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实质上是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转化通道。

  • 从“项目孤立”到“产业生态”的转变:整治不仅仅是腾出土地,更注重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培育产业生态。例如,余姚市不仅整治出土地建设智能光电小镇,还通过配套小微工业园区,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土地整治+产业导入”的一体化模式,确保了土地盘活后能真正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

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

在推进过程中,各地也探索出一些应对挑战的有效经验:

  • 资金难题的破解: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首要挑战。高州市探索的“F+EPC+O”模式提供了范例,即整合投融资、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通过政府授权国企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项目公司,以少量资本金撬动大规模政策性贷款,实现了资金的可持续循环。

  • 保障农民利益与尊重市场规律: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和村集体能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例如,龙门县龙江镇在引入甜叶菊产业时,明确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与增收。同时,运营环节需要专业团队负责,根据区域产业定位进行精准招商,避免土地再次低效利用。

总而言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空间重构制度创新,系统性地将低效建设用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质空间,成为乡村振兴的“空间发生器”和“产业孵化器”。

未来,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预计将更加注重数字化管理(如浙江省构建“空间利用”综合应用场景进行智能分析评价与监测监管)和差异化推进,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持续为城乡融合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能。

希望这些分析能帮助你深入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盘活低效建设用地并为产业振兴赋能。如果你对某个具体的模式或案例有更进一步的兴趣,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