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之道
本站 2025/10/22 8:54:09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其中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核心任务之一。以下从耕地保护的重要性、面临挑战、具体策略及质量提升途径几个方面详细介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保障粮食安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充足的优质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保护好耕地数量和布局,能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为粮食产量提供坚实保障。
维护生态平衡:耕地本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保护耕地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耕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保障,保护好耕地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的收入来源。同时,优质的耕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
建设占用: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各类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生态退化:长期的不合理耕作、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污染等因素,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补充耕地质量不高:在耕地占补平衡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新补充的耕地往往质量较差,难以达到被占用耕地的质量水平。
耕地保护策略
严格规划管控
划定保护红线: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
强化规划约束: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各类建设选址应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并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原则进行补充。
加强用途管制
规范土地流转: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引导,确保流转后的耕地用于农业生产,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机制,对违规改变耕地用途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
严格用途审批:对涉及耕地用途转变的项目,如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等,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审批,确保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耕地质量提升途径
土地整治与改良
土地平整与归并:通过土地平整工程,消除田块之间的高差和坡度,将细碎、零散的耕地归并为集中连片的大田块,提高耕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
土壤改良:针对不同类型的低产耕地,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例如,对于酸化土壤,可以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对于盐碱地,可以采用洗盐、压盐、生物改良等方法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对于瘦瘠土壤,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保护与修复
建设生态沟渠和缓冲带:在耕地周边建设生态沟渠和缓冲带,拦截和过滤地表径流中的泥沙、养分和污染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耕地和周边水体的影响。同时,生态沟渠和缓冲带还能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防治水土流失: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鱼鳞坑等)和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相结合的方式,防治耕地水土流失。加强对坡耕地、侵蚀沟等水土流失易发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提高耕地的抗侵蚀能力。
科技支撑与创新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农民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定期对耕地的质量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对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等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