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农业产业化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特点?

本站     2025/8/13 9:40:28    

农业产业化型全域土地整治项目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为核心,通过土地要素重组、规模化经营和三产联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其核心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五大方面,结合典型案例与政策创新分析如下:

一、规划定位:产业导向的空间重构

“三生”空间精准适配
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例如:

广西覃塘区将耕地碎片化程度降低63%,打造“东部毛尖、中部荷塘、西部水稻”产业带,形成万亩荷塘基地和藕虾复合种养模式。

宁夏燕子墩乡构建“34131百千万工程”,布局海产品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园区,实现产业空间集约化。

土地整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针对主导产业定制整治方案,如:

江苏秦南镇通过“订单式”整治,将分散耕地整合为高标准农田,配套智慧农业技术团队,实现稻米全产业链标准化。

应城市杨河镇实施“小田变大田”工程,建成万亩糯稻种植基地,支撑“应城糯稻”品牌全链条发展。

二、产业融合:三产联动增值

“农业+”多业态延伸

生产+加工+文旅:如重庆大足区拾万镇发展“确权确股保利益”机制,将60%产业收益分配给农户,同时打造稻田艺术景观吸引游客。

种植+电商+品牌:广西梧州通过土地整治引入龙头企业,建设蔬菜瓜果基地并直供香港市场,实现“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增值。

联农带农机制创新

股权合作:重庆拾万镇将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与项目分红结合,农民年均增收超30%。

订单农业:江苏秦南镇与加工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保障农户收益稳定性。

三、土地整治模式:规模化与集约化

耕地集中连片整治

广西覃塘区通过整治新增耕地1.2万亩,推动荷塘、茶园规模化种植,加工产值超1.8亿元。

玉林市博白县流转5077亩山岭发展麻竹、百香果基地,实现土地利用率提升40%。

低效用地盘活

四川卓筒井镇腾退341亩商服用地支持农文旅项目,土地亩均租金从800元增至1500元。

安徽淮北市将采煤沉陷区改造为湿地公园和设施农业基地,土地增值率达200%。

四、利益共享:长效收益分配机制

多元主体利益绑定

甘肃泾县创新“指标抵押+农房贷款”模式,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参与整治,共享指标交易收益。

宁夏燕子墩乡建立“土地租金+务工工资+产业分红”三重收益体系,户均年增收1.2万元。

村集体资产增值

湖北应城市整治后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管理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途径,8个村年均增收82万元。

广西双凤镇将整治收益反哺村庄建设,村民以“租金+分红”形式参与田园综合体运营。

五、生态与科技支撑:绿色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赋能产业

湖南益阳市同步实施土地整治与山水林田湖草修复,生态链与产业链协同提升土地价值。

厦门同安区通过土壤改良将砂石地改造为优质耕地,粮食年产量达10万公斤,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数字化技术应用

重庆梁平区构建“一屏总览+AI识别”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

江苏秦南镇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生产效率提升50%。

典型案例:广西覃塘区“荷茶共生”模式

整治重点:整合碎片化耕地1.2万亩,发展万亩荷塘和茶叶基地,配套加工园区。

产业融合:开发藕粉、茶油等深加工产品,打造“荷美覃塘”文旅IP,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成效:农业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形成“整治—产业—富民”闭环。

农业产业化型全域土地整治的核心逻辑在于:以土地整治为平台,通过空间重构、产业植入、利益共享和生态赋能,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其成功关键在于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创新联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并构建“土地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农业+碳汇交易”等新模式,提升产业附加值与可持续性。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