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农用地整治的核心措施:从“散弱低效”到“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系统改造

本站     2025/8/5 9:26:40    

农用地整治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工程与管理手段,针对性解决耕地“散、乱、弱”问题,实现数量稳定、质量提升、生态优化与集约利用。以下是其核心措施的详细解析,涵盖撂荒地复垦、细碎化整合、低质耕地升级、配套设施建设四大关键工程,并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保障,确保整治实效。

一、撂荒地复垦:唤醒“沉睡”耕地

目标:针对长期撂荒(≥2年)的耕地,通过清除障碍、改良土壤、配套设施,恢复耕作条件,扩大有效耕地面积。

核心步骤与技术

调查摸底: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等技术,精准识别撂荒地位置、面积及撂荒原因(如灌溉条件差、土壤板结、劳动力外流)。

建立撂荒地数据库,标注“可复垦”“需改造”等级(如坡度<15°、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优先复垦)。

工程实施:

清表除杂:清除田间杂草、石块、残茬,翻耕活化土壤(深度≥25cm),改善土壤透气性。

土壤改良:针对撂荒导致的肥力下降,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秸秆、畜禽粪便,每亩2-3吨)或绿肥(如紫云英、苕子),提升有机质含量(目标:从1.2%提升至1.8%以上)。

设施配套:修建灌溉渠道(U型渠或低压管道,覆盖率≥90%)、机耕路(宽度≥3米,满足小型农机通行),解决“靠天吃饭”问题。

案例:湖北老河口市仙人渡镇通过复垦撂荒地2.3万亩,配套灌溉设施后,耕地利用率从65%提升至92%,年新增粮食产能1.2万吨。

二、细碎化整合:“小块并大块”破解分散困局

目标:将零散、碎片化的耕地(单块面积<5亩)整合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化耕地,降低耕作成本,提升机械化作业效率。

核心路径与方法

土地互换与流转:

通过村民议事会协商,引导农户自愿交换分散地块(如“A家的5块小田换B家的3块大田”),实现“一户一田”或“一村一片”。

对流转意愿强的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农户以耕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托管服务”(委托专业团队经营),推动规模化经营。

地形地貌改造:

“弯变直”:对弯曲田埂裁弯取直,减少田埂占地(每亩减少0.1-0.2亩无效面积)。

“坡改梯”:对坡度>15°的坡耕地,沿等高线修建梯田(梯田宽度≥3米),配套挡土坝(高度0.5-1米),防止水土流失。

成效:浙江绍兴通过“小块并大块”,将1.2万个地块合并为2300个,单块平均面积从2.3亩增至8.7亩,机械化率从45%提升至82%,人工成本降低60%。

三、低质耕地升级:从“瘦田”到“肥田”的质量革命

目标:针对酸化、盐碱化、污染或土层薄的低质耕地,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治理污染、增厚土层,提升耕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关键技术应用

酸化耕地治理:

对pH<5.5的酸性耕地(常见于南方红壤区),每亩撒施生石灰50-100公斤中和酸性,配合增施白云石粉(含钙镁元素)调节土壤结构。

种植耐酸作物(如茶树、油茶)或绿肥(如苕子),改善土壤微环境。

盐碱化改良:

采用“灌水洗盐+种植耐盐作物”模式:春季灌水浸泡(水深5-10cm),溶解表层盐分后排出;秋季种植枸杞、苜蓿等耐盐作物(耐盐阈值≥6g/kg),减少盐分积累。

秸秆覆盖(每亩覆盖500公斤)抑制返盐,配合施加有机肥(如腐熟牛羊粪)提升土壤肥力。

污染耕地修复:

重金属污染:通过客土置换(更换表层0-20cm污染土)或植物修复(种植蜈蚣草、东南景天吸附镉、砷),降低污染风险。

有机物污染:采用微生物降解(接种功能菌群分解农药残留)或超富集植物(如黑麦草吸收石油烃)修复。

薄土增厚:

对土层<30cm的耕地,客土回填(从废弃坑塘、采矿塌陷区取土)或种植深根作物(如苜蓿、紫花苕子),增加土层厚度(目标:从20cm增至40cm以上)。

案例:江苏盐城对沿海盐碱地实施“灌水洗盐+有机肥施用”,3年内土壤含盐量从0.3%降至0.1%,亩均产值从800元提升至3000元。

四、配套设施建设:夯实稳产增效基础

目标:通过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机械通、服务全”,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标准与重点

农田水利设施:

灌溉系统:新建或修复灌溉泵站、机井(深度≥30米,出水量≥20m³/小时),配套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节水率≥30%)。

排水系统:修建排水沟(底宽≥0.6米、深度≥0.8米),采用“排灌分开”设计,避免旱涝交替。

田间道路工程:

硬化机耕路(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厚度≥15cm),宽度≥3米,满足大型农机(如拖拉机、收割机)通行;

田间生产路(碎石或素土路面)宽度≥1.5米,连接田块与机耕路。

其他服务设施:

配套晒场(每100亩≥500?)、仓储库(防霉变、防虫)、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如秸秆还田机、沼气池);

布局土壤监测点(每500亩1个),安装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肥力),接入智慧农业平台。

标准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要求,整治后耕地需达到“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

五、技术创新与机制保障

1. 技术支撑

土壤健康诊断:通过土壤采样(每100亩取1个样)、实验室检测(有机质、pH、重金属等指标),制定“一田一策”改良方案。

数字化监测:利用卫星遥感(高分六号)、无人机航测绘制整治潜力图,通过智慧平台实时监控整治进度与质量。

2. 机制保障

权益保障:整治前完成土地确权,权属调整经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同意;青苗、地上附着物补偿按当地区片综合地价发放。

资金统筹:整合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资金(中央财政每亩补助1200元),引入社会资本(如“投资人+EPC”模式)。

后期管护:建立“田长制”,明确村集体、承包农户管护责任(禁止撂荒、“非粮化”),对管护到位的给予奖励(每亩每年100元)。

农用地整治的核心措施围绕“整合、改良、配套”三大方向,通过撂荒地复垦扩大面积、细碎化整合提升效率、低质耕地升级增强产能、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最终实现耕地从“散弱低效”到“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跃升。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如AI土壤诊断)、生态技术(如生物炭改良)的深度应用,农用地整治将进一步向精准化、生态化、长效化方向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