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农业产业化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特点

本站     2025/8/13 9:50:02    

农业产业化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五大核心维度,结合政策导向与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一、规划定位:以产业链为导向的空间重构

“三生空间”精准适配
围绕现代农业需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耕地集中连片和产业功能集聚。例如:

广西覃塘区通过整治将碎片化耕地整合为万亩荷塘和茶叶基地,形成“东部毛尖、中部荷塘、西部水稻”产业带,配套加工园区和冷链物流中心,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覆盖。

湖北应城市杨河镇实施“小田变大田”工程,建成1.5万亩“万亩方”高标准农田,吸引中磐农业等企业集中流转土地,发展糯稻全产业链,带动8个村集体年均增收82万元。

土地整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针对主导产业定制整治方案,如:

江苏秦南镇通过“订单式”整治,将分散耕地整合为智慧农田,配套物联网系统和标准化种植规程,实现稻米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

重庆大足区拾万镇将60%产业收益分配给农户,打造稻田艺术景观和研学基地,推动“农业+文旅”融合。

二、产业融合:三产联动增值模式

“农业+”多业态延伸

生产+加工+品牌:广西梧州通过整治引入龙头企业,建设蔬菜瓜果基地直供香港市场,开发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亩均产值提升300%。

种植+电商+文旅:江西赣州打造“富硒脐橙”品牌,整治后建设电商产业园和乡村旅游线路,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联农带农机制创新

股权合作:甘肃泾县推行“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农民年均增收超1.5万元。

订单农业:江苏秦南镇与加工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保障农户收益稳定性,订单覆盖率达80%。

三、土地整治模式:规模化与集约化

耕地集中连片整治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流转5077亩山岭发展麻竹、百香果基地,土地利用率提升40%,亩均收益从800元增至2500元。

安徽淮北市将采煤沉陷区改造为设施农业基地,土地增值率达200%,并发展湿地观光旅游。

低效用地盘活与功能置换

四川卓筒井镇腾退341亩商服用地支持农文旅项目,土地亩均租金从800元增至1500元。

上海金山创新“农业标准地”模式,整合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等,实现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

四、利益共享:长效收益分配机制

多元主体利益绑定

湖北孝南区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机制,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折算为村集体股权,农民年均分红超5000元。

广西双凤镇建立“租金+务工+分红”三重收益体系,户均年增收1.2万元,村集体通过土地管理费增收60万元。

村集体资产增值

江苏昆山巴城镇整治后村集体通过产业园区入股,年收益从50万元增至300万元。

湖南益阳市将整治后土地经营权打包入股龙头企业,村集体年均增收80万元。

五、生态与科技支撑:绿色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赋能产业升级

湖南益阳市同步实施土地整治与山水林田湖草修复,生态链与产业链协同提升土地价值,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5%。

厦门同安区通过土壤改良将砂石地改造为优质耕地,粮食年产量达10万公斤,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数字化技术应用

江苏秦南镇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生产效率提升50%。

重庆梁平区构建“一屏总览+AI识别”平台,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减少灾害损失20%。

典型案例:广西覃塘区“荷茶共生”模式

整治重点:整合1.2万亩碎片化耕地,发展万亩荷塘和茶叶基地,配套加工园区和冷链物流中心。

产业融合:开发藕粉、茶油等深加工产品,打造“荷美覃塘”文旅IP,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成效:农业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形成“整治—产业—富民”闭环。

农业产业化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核心逻辑在于:以土地整治为平台,通过空间重构、产业植入、利益共享和生态赋能,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其成功关键在于: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保障农民权益;

强化科技与生态支撑,提升产业附加值;

构建“土地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循环。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农业+碳汇交易”等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