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农用地整治:从“散弱低效”到“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耕地焕新

本站     2025/8/5 9:19:08    

农用地整治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板块,聚焦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通过系统性整合与改造,破解耕地碎片化、撂荒化、低质化难题,为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以下从目标定位、核心措施、关键技术、机制保障四方面展开解析,并结合实践案例说明实施路径。

一、农用地整治的目标与政策依据

1. 核心目标

农用地整治以“提质、增效、稳产”为导向,通过整合零散耕地、恢复撂荒地、改良低质耕地,最终实现:

数量稳定:确保整治后耕地面积不减少(“占补平衡”要求);

质量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提高至少1个等别(如从5等提升至4等);

产能增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升10%-20%(如亩均增产50-100公斤);

生态改善:减少面源污染,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如从1.5%提升至2.0%)。

2. 政策依据

顶层设计:《土地管理法》《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明确“占优补优”“数量质量并重”要求;

全域整治专项政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提出“农用地整理优先恢复平原区优质耕地,推进‘小块并大块’”;

最新要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倒逼农用地整治向生态化、精细化转型。

二、农用地整治的核心措施

针对耕地“散、乱、弱”痛点,农用地整治通过四大工程实现系统性改造:

1. 撂荒地复垦工程:唤醒“沉睡”耕地

对象:长期撂荒(≥2年)的耕地,重点为丘陵山区、灌溉条件差的区域。

措施:

清表除杂:清除田间杂草、石块、残茬,翻耕活化土壤;

土壤改良:针对撂荒导致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问题,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秸秆、畜禽粪便)、种植绿肥(如紫云英)提升有机质;

设施配套:修建灌溉渠道(如U型渠)、机耕路(宽度≥3米),解决“靠天吃饭”问题。

案例:湖北老河口市仙人渡镇通过复垦撂荒地2.3万亩,配套灌溉设施后,耕地利用率从65%提升至92%,年新增粮食产能1.2万吨。

2. 细碎化整合工程:破解“巴掌田”困局

对象:单块面积<5亩、分散在多个地块的耕地(南方地区尤为突出)。

措施:

“小块并大块”:通过土地互换、流转,将零散耕地合并为50-100亩的连片田(如浙江绍兴将1.2万个地块合并为2300个);

“弯变直、坡改梯”:对弯曲田埂裁弯取直,对坡耕地实施梯田化改造(坡度>15°的耕地需配套挡土坝),降低耕作难度;

权属调整:通过村民议事会协商,明确互换后的耕地权属,确保“面积不减、质量不降、权属清晰”。

成效:浙江绍兴整治后,机械化率从45%提升至82%,人工成本降低60%。

3. 低质耕地升级工程:从“瘦田”到“肥田”

对象:酸化、盐碱化、污染或土层薄的低质耕地(如pH<5.5的酸性耕地、重金属污染耕地)。

措施:

酸化治理:对pH<5.5的耕地,每亩撒施生石灰50-100公斤中和酸性,配合增施白云石粉调节土壤结构;

盐碱化改良:采用“灌水洗盐+种植耐盐作物”模式(如种植枸杞、苜蓿),结合秸秆覆盖抑制返盐;

污染修复:对重金属污染耕地,通过客土置换(更换表层0-20cm污染土)、植物修复(种植蜈蚣草吸附镉)等技术降低污染风险;

薄土增厚:对土层<30cm的耕地,客土回填(如从废弃坑塘取土)或种植深根作物(如苜蓿)增加土层厚度。

案例:江苏盐城对沿海盐碱地实施“灌水洗盐+有机肥施用”,3年内土壤含盐量从0.3%降至0.1%,亩均产值从800元提升至3000元。

4. 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夯实稳产基础

农田水利:新建或修复灌溉泵站、机井、排水沟(如“排灌分开”避免旱涝交替),确保灌溉保证率≥85%;

田间道路:硬化机耕路(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宽度≥3米,满足大型农机通行(如拖拉机、收割机);

其他设施:配套晒场、仓储库(防霉变)、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如秸秆还田机),提升产后处理能力。

标准参考:《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要求,整治后耕地需达到“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

三、农用地整治的关键技术支撑

1. 土壤健康诊断技术

通过土壤采样(每100亩取1个样)、实验室检测(测定有机质、pH、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精准识别耕地质量短板,制定“一田一策”改良方案(如缺磷补磷、酸化降pH)。

2. 数字化整治技术

遥感监测:利用卫星影像(如高分六号)识别撂荒地、低质耕地分布,绘制整治潜力图;

无人机航测:快速测算耕地面积、地形坡度,辅助“小块并大块”规划设计

智慧农业平台: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指导精准灌溉与施肥(如滴灌系统节水30%)。

3. 生态友好型工程技术

生态沟渠:用植草砖、生态袋替代混凝土硬化沟渠,减少面源污染(氮磷流失量降低40%);

农田林网:在耕地周边种植本土树种(如杨树、柳树),形成防护林带(宽度≥10米),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

生物炭改良:将农作物秸秆制成生物炭施入土壤,提升有机质(每亩增施500公斤生物炭,有机质提高0.2%)。

四、农用地整治的机制保障

1. 权益保障机制: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权属确认:整治前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确保整治后耕地权属清晰;

民主决策:整治方案(如土地互换、设施布局)需经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同意,严禁“一刀切”;

补偿到位:对青苗、地上附着物(如果树、大棚)给予合理补偿(参考当地区片综合地价),通过“一卡通”及时发放。

2. 资金保障机制:多元投入破解“钱从哪来”

财政资金:统筹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资金(如中央财政每亩补助1200元);

指标交易: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通过省级平台交易(如湖南指标单价约5-8万元/亩),收益反哺整治;

社会资本:通过“投资人+EPC”模式吸引农业企业参与(如山东新泰引入社会资本5.4亿元整治36万亩农田)。

3. 监管机制:确保整治“真见效”

全程监管: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控整治进度与质量;

验收标准:整治后需通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联合验收(重点核查面积、质量、设施配套);

后期管护:建立“田长制”,明确村集体、承包农户管护责任(如禁止撂荒、禁止“非粮化”),对管护到位的给予奖励(如每亩每年100元)。

五、典型案例与成效

湖北老河口:通过撂荒地复垦、细碎化整合,整治耕地3.2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8万吨/年,机械化率从56%提升至85%;

浙江绍兴:“小块并大块”后,耕地集中连片面积达80%以上,吸引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亩均租金从300元涨至800元;

江苏盐城:盐碱地改良后,种植海水稻(耐盐品种)亩产达500公斤,带动1.2万农户增收。

农用地整治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压舱石”,通过整合、改良、配套三大路径,实现了耕地从“散弱低效”到“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跃升。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如AI土壤诊断)、生态技术(如生物炭改良)的深度应用,以及“田长制”“指标交易”等机制的完善,农用地整治将进一步向精准化、生态化、长效化方向发展,为端稳“中国饭碗”、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