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农用地整治的目标与政策依据有哪些?

本站     2025/8/5 9:21:43    

一、农用地整治的核心目标

农用地整治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统筹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态功能,具体目标包括:

数量稳定

确保整治后耕地总面积不减少,新增耕地面积不低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如通过宅基地复垦、低效园地整理等途径)。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禁止突破“三区三线”管控范围。

质量提升

改良土壤结构(如酸化耕地施用石灰、盐碱地洗盐),提高耕地质量等级(至少提升1个等别)。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生态优化

减少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减量20%),修复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如建设生态沟渠、农田林网)。

传承农耕文化,保留传统农田景观(如梯田、灌溉设施)。

集约利用

整合零散耕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单块面积≥5亩),机械化率提升至80%以上。

减少撂荒地,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

二、政策依据与法规支撑

农用地整治的政策框架由国家法律、战略规划及部门文件共同构成:

法律法规

《土地管理法》:明确“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要求,强调耕地数量增加与质量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建设用地效率。

国家战略文件

中央4号文件(2017年):要求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数量、质量、生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严控耕地“非粮化”,禁止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行为。

部门规范性文件

提出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优化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保障农村新产业用地。

允许对“三区三线”进行局部微调,支持耕地集中连片整治。

明确农用地整理需统筹低效林草地、园地整理及农田基础设施提升。

要求整治后新增耕地用于粮食生产,严禁“非农化”。

《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

《自然资源部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2024年):

地方配套政策

如《北京市乡镇国土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指引》划定农用地整理区,明确新增农用地储备区与管控提升区的分类标准。

浙江省通过村庄规划衔接整治方案,确保农用地整理与产业融合用地需求匹配。

三、实施保障机制

规划衔接

必须与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同步编制,确保整治区域符合“三区三线”管控。

资金统筹

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占补平衡等涉农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如PPP模式)。

权益保障

尊重农民土地权益,整治方案需经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同意,严禁强制流转。

监管验收

采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联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验收。

农用地整治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目标,依托法律规范与政策创新,通过数量管控、质量提升、生态修复和集约利用四大路径,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其政策体系强调“规划引领、多元投入、农民主体”,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