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本站     2025/8/12 9:22:59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按照“规划引领、全要素统筹、分阶段推进、全周期管理”的原则实施。其主要步骤可分为前期准备、方案编制与审批、项目实施、验收评估、后期管护五大阶段,各阶段核心任务及要点如下:

一、前期准备与调研谋划阶段

核心目标:明确整治需求、锁定整治区域、锁定整治方向,确保项目符合政策要求与群众意愿。

1. 区域筛选与潜力评估

划定整治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可跨乡镇),优先选择耕地碎片化严重、建设用地低效、生态退化突出或群众整治意愿强的区域。

全要素现状调查:通过国土变更调查、土壤普查、生态本底评估等,摸清土地利用现状(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分布)、权属关系(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属)、存在问题(如耕地细碎化、空心村、水土流失)。

潜力分析:量化农用地整理潜力(可新增耕地面积、提升质量等级)、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可复垦宅基地/工矿用地面积)、生态修复潜力(可治理水土流失/河道污染面积),形成“问题-潜力-需求”清单。

2. 群众参与与意愿征集

意愿调查:通过入户访谈、村民会议、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村民对整治内容(如土地流转、宅基地调整、产业导入)的意见,确保整治方案符合农民利益(需2/3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

权属确认: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调查登记,确保“图、数、证”一致,避免后续权属纠纷。

3. 负面清单筛查与合规性预审

排除禁止情形:严禁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破坏永久基本农田(调整面积≤原乡镇永久基本农田5%)、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或拆迁、借整治搞“非农化”“非粮化”。

政策衔接: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方案衔接,确保整治区域符合国土空间管控要求。

二、方案编制与审批阶段

核心目标:制定可操作、合规性强的整治蓝图,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与资金平衡。

1. 实施方案编制

目标设定:量化核心指标(如新增耕地≥5%、建设用地节余指标≥X亩、生态修复面积≥X亩),并衔接乡村振兴需求(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特色产业)。

任务分解:

农用地整理:归并零散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壤改良(如治理污染、增施有机肥)。

建设用地整理:拆旧复垦空心房/废弃厂房、集约布局农村宅基地、引导产业用地集中。

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水土流失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古树名木保护。

乡村建设:配套道路、供水、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优化村庄布局。

资金平衡:测算总投资(工程费用、拆迁补偿、后期管护),明确资金来源(财政、社会资本、指标交易等),确保收支平衡。

2. 多规衔接与合规性审查

规划协同:与村庄规划、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同步编制,确保整治后耕地、生态用地布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

专家论证: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专家,对方案的科学性(如新增耕地可行性)、合规性(如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比例)、经济性(如资金平衡)进行评审。

3. 审批备案

县级政府将实施方案逐级报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批,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需同步报农业农村部门审核;跨乡镇项目需省级统筹。

三、项目实施阶段

核心目标:按方案推进子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权属清晰、资金规范使用。

1. 子项目立项与招投标

分类立项:农用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复垦、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等子项目单独立项,鼓励“整体打包+分项实施”以提高效率。

市场运作: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施工单位(EPC模式)或引入社会资本(PPP模式、投资人+EPC),签订合同明确建设标准、工期、违约责任。

2. 工程建设与过程监管

质量控制:执行项目法人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关键环节(如表土剥离再利用、土壤回填)留存影像资料,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验收。

进度跟踪: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监控工程进度,及时解决堵点(如用地协调、资金短缺)。

资金管理:设立专项账户,严格审核支出(工程费、拆迁补偿、监理费等),定期审计,严禁挪用(如违规用于非整治项目)。

3. 权属调整与村民参与

土地流转与整合:通过互换并地、土地托管等方式集中零散耕地,签订流转协议,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如保底租金+分红)。

宅基地调整:对自愿退出宅基地的村民给予补偿(货币或安置房),重新分配集中布局的宅基地,更新不动产权属证书。

全程公开: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渠道公示整治方案、资金使用、权属调整结果,接受村民监督。

四、验收与评估阶段

核心目标:验证整治效果,确保达到预期目标,为后续奖补和管理提供依据。

1. 子项目验收

行业验收:农业农村部门验收高标准农田(如灌溉覆盖率、耕地质量等级);自然资源部门核查新增耕地实测数据(面积、地类);生态环境部门评估河道治理效果(如水质达标率)。

指标认定:新增耕地、建设用地节余指标需经自然资源部门备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

2. 整体验收与绩效评价

综合验收:由县级政府组织多部门对整治任务完成率(如耕地增加量、建设用地减少量)、资金使用合规性、群众满意度进行核查,形成验收报告。

绩效评估:省级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对整治成效(如耕地质量提升、生态改善、农民增收)评分,结果与后续奖补资金挂钩。

五、后期管护与成果应用阶段

核心目标:确保整治成果长期发挥效益,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1. 工程管护

责任落实:签订3年以上管护协议,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如灌溉渠道)、生态修复工程(如防护林)的管护主体(村集体、合作社或专业公司)。

动态维护:定期巡查设施状态(如渠道堵塞、树木病虫害),及时修复损毁部分,所需资金从土地流转租金、村集体收入或上级奖补中列支。

2. 指标交易与收益反哺

指标入市: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域内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污水处理)、产业振兴(如现代农业园、乡村旅游)。

产业导入:结合整治后的土地资源(集中连片耕地、生态景观),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文旅项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如打造“稻田公园”、特色民宿)。

3. 长效监管

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实地巡查等方式,定期检查耕地“非粮化”(如种植果树)、生态修复成效(如河道污染反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村民自治:将管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鼓励村民参与监督,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步骤围绕“查问题-定方案-抓实施-验成效-管长效”展开,关键在于统筹“田、水、路、林、村、房”全要素,平衡好耕地保护、生态安全与农民利益,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实践中需结合地方实际灵活调整,确保项目合规、群众满意、效益可持续。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