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方案编制流程?
本站 2025/8/15 10:07:4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方案是指导项目全周期实施的纲领性文件,需围绕“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流程规范、风险可控”原则编制,具体流程可分为前期准备、调研分析、方案编制、评审论证、审批备案、实施与动态调整六大阶段,以下为详细步骤及要点:
依据收集:梳理国家及地方政策(如《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等,确保方案符合顶层设计。
目标定位:结合项目区实际(如耕地破碎化程度、建设用地低效现状),明确核心目标(如新增耕地面积≥5%、农村建设用地减少15%、生态修复覆盖率≥80%),并与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国家战略衔接。
领导小组:由县级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跨部门事项(如资金整合、权属调整)。
执行团队:设立项目办公室(或委托专业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如招标、监理、验收),成员需涵盖技术专家、法律顾问、财务人员等。
土地利用现状:通过遥感测绘(无人机、卫星影像)、实地勘查,获取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面积、分布等数据,形成“一张图”现状数据库。
权属调查:核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权属关系,明确权属调整范围(如需互换、流转的地块)。
社会经济调查:统计人口、产业(如种植、养殖)、收入水平、村民诉求(如住房改善、就业需求)等,为产业配套设计提供依据。
核心问题识别:梳理土地利用矛盾(如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闲置)、设施短板(灌溉渠道老化、道路不通畅)、生态问题(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
需求优先级排序:通过村民问卷、入户访谈等方式,筛选村民最迫切的需求(如优先实施宅基地复垦或机耕路建设),确保方案贴合实际。
管理方案需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项目概况:项目区位置、面积、涉及行政村、整治类型(农用地整理为主/建设用地整理为主等)。
总体目标:分年度、分类型设定量化指标(如2025年新增耕地500亩,2026年完成村庄道路硬化2公里)。
组织架构与职责:明确领导小组、执行团队、各成员单位(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等)的具体职责(如自然资源局负责规划审批,农业农村局负责产业指导)。
实施计划:分阶段制定时间表(如前期准备阶段2024.1-2024.3,工程施工阶段2024.4-2025.12),明确关键节点(如2024年6月底前完成招标)。
资金管理:细化资金来源(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村民自筹)、支出预算(工程施工费、监理费、拆迁补偿费等)、拨付流程(按工程进度分30%、50%、20%分三次支付)。
工程质量监管:制定质量标准(如耕地平整度误差≤5cm)、检测方法(第三方检测机构抽检比例≥10%)、问题整改机制(发现质量问题7日内完成返工)。
风险防控:识别资金短缺、村民阻工、自然灾害等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如预留10%不可预见费、购买工程保险)。
公众参与:明确村民参与方式(村民会议、公示栏、线上平台)、反馈渠道(设立项目专线电话)、权益保障(拆迁补偿标准公示、就业优先聘用)。
后期管护:明确管护主体(村集体、合作社)、管护资金(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提取5%)、管护内容(灌溉设施维护、耕地用途监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合规划目标,明确农用地(耕地、园地)、建设用地(村庄、产业用地)、生态用地的调整范围与规模,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
工程布局设计:根据问题诊断结果,细化农用地整理(土地平整、灌溉排水)、建设用地整理(宅基地复垦、低效用地拆旧)、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具体布局(如灌溉渠道沿地块等高线布置)。
产业融合设计: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如特色农业、文旅资源),规划产业配套工程(如冷链仓储、乡村旅游步道),明确收益分配机制(如村集体占30%、村民占50%、企业占20%)。
由项目办公室组织技术团队、法律顾问对方案进行初审,重点核查:
目标是否符合政策要求(如新增耕地率是否≥5%);
资金预算是否合理(如工程施工费单价是否符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权属调整方案是否可行(如村民同意比例是否≥90%);
风险防控措施是否到位(如不可预见费比例是否≥10%)。
邀请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等领域专家(5-7人)组成评审组,重点审查:
技术合理性:工程布局是否与地形、产业需求匹配(如机耕路宽度是否符合农机作业要求);
合规性: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如避让生态保护红线);
经济性:资金平衡是否闭合(如指标交易收入是否覆盖成本);
公众参与:村民意见是否充分采纳(如反对意见是否已协调解决)。
根据评审意见,对方案进行调整(如补充村民反对问题的解决措施、修正工程单价),形成最终稿。
县级审批:经县级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县级自然资源局正式印发实施。
省级备案:将管理方案(含附件:现状图、规划图、资金预算表)报送省级自然资源厅备案,作为后续检查、验收的依据。
建立项目管理台账,定期更新工程进度、资金使用、质量检测等数据(如每月上报省级平台);
利用GIS、遥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土地利用变化(如耕地是否被占用、生态修复区是否达标)。
一般性调整(如工程顺序微调):由项目办公室审批,报县级自然资源局备案;
重大调整(如投资超10%、目标指标变更):需重新履行评审程序(专家论证→县级初审→省级备案)。
浙江“千万工程”模式:管理方案中突出“村民主体”,通过“一事一议”确定整治优先级(如先实施污水管网再推进道路硬化),并将管护责任写入村规民约。
四川成都“EOD+全域整治”项目:方案中明确“生态修复+产业开发”联动机制(如河道整治后发展乡村旅游,收益反哺生态维护),并约定社会资本回报方式(门票分成+土地指标交易)。
政策衔接:需同步关注最新政策(如耕地占补平衡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政),及时调整方案内容;
村民权益:涉及宅基地拆旧复垦、土地流转等事项,需经村民会议表决(同意率≥2/3),并留存签字记录;
档案管理:管理方案及相关审批文件、会议纪要、变更记录等需归档保存,作为项目验收、审计的重要依据。
通过以上流程,可编制出科学、可行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方案,为项目高效实施、长期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