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新型城镇化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其核心特点有哪些?

本站     2025/8/13 9:45:35    

新型城镇化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空间矛盾(如城乡用地低效、产城分离、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通过土地要素重组、空间结构优化和功能升级,推动县域从“乡村主导”向“城乡融合”转型。其核心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结合政策导向与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一、空间重构:城乡用地集约化与功能融合

低效建设用地盘活
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空心村”、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宅基地等问题,通过拆旧复垦、增减挂钩等方式腾退低效用地,推动城乡空间从“分散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型。

案例:江苏苏州吴中区通过“城中村”改造,拆除老旧村庄12个,复垦耕地2800亩,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同时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和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工业上楼、农民进城”。

“城-镇-村”体系优化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构建“中心城市-重点镇-特色村”三级空间体系,强化镇域作为城乡融合节点的功能。

案例: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通过整治,将分散的32个自然村整合为5个中心村,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电商服务站和公共卫生设施,形成“镇区统筹、村域特色”的城乡融合空间格局。

二、要素流动:人地钱双向激活

人口市民化与返乡创业双轨并行

人口集聚:通过整治腾退的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吸引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县城集中,配套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例如,四川成都郫都区通过“宅基地资格权流转”,允许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并置换城镇住房,累计转移农村人口2.3万人。

返乡创业:整治后的产业园区配套标准化厂房、物流中心和创业补贴,吸引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发展特色产业。如江西共青城市苏家??乡整治后,引入27家返乡创业企业,带动3000余人就业。

土地指标跨域交易与增值收益共享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县域内或跨县调剂,收益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或农民补偿。例如,河南长垣市将整治腾退的1.2万亩建设用地指标跨县交易,获得资金8.4亿元,其中60%用于农村道路、管网改造,40%用于农民拆迁安置。

三、产城融合:产业园区与城镇功能协同

“园区+社区”一体化建设
将产业园区与城镇社区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员工宿舍、商业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无缝衔接。

案例:广东东莞长安镇通过整治低效工业用地,将原分散的15个村级工业园整合为3个现代化产业社区,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学校和文体中心,园区企业员工本地化居住率从35%提升至70%。

特色产业导入与城镇品牌塑造
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引入文旅、电商、智能制造等产业,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例如,贵州遵义播州区枫香镇整治后,依托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建设“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特色民宿”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城镇人口增长40%。

四、生态宜居:人居环境与城市品质提升

海绵城市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整治同步实施雨污分流、河道治理、绿道建设等项目,提升城镇生态韧性。例如,湖北宜昌夷陵区通过整治,将城区3条黑臭水体改造为生态景观带,新增绿地12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风貌塑造
对传统村落、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整治,保留文化脉络,避免“千城一面”。例如,福建泉州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通过微改造,保留138栋明清古厝,配套建设非遗展示馆和特色商业街,成为“闽南文化活态博物馆”。

五、治理创新:数字化与多元共治

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
利用GIS、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全域国土整治+城镇治理”数字平台,实现规划审批、用地监测、民生服务“一网统管”。例如,江苏南京江宁区开发“智慧整治”APP,集成用地审批、违建监控、群众诉求等功能,审批效率提升60%。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鼓励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共同参与整治决策与运营。例如,浙江杭州萧山区瓜沥镇成立“镇村联合整治公司”,由政府注资、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村民参与管理,收益按比例分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六、农民权益保障: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受益”

财产性收入多元化
通过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股、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例如,四川成都温江区万春镇通过“宅基地+民宿”模式,农民每年仅房屋出租收入可达8-12万元。

公共服务均等化
整治资金优先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例如,山东临沂兰陵县金岭镇整治后,新建镇中心小学、卫生院和养老院,农村学生上学距离从5公里缩短至1公里,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5%。

典型案例:江苏昆山巴城镇“产城人文”融合模式

整治重点:腾退低效工业用地1.8万亩,整合形成3个现代化产业园区;改造12个“空心村”,建设集中居住区8个,配套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设施。

产城融合:引入捷安特、好孩子等龙头企业,园区年产值超500亿元;同步建设昆曲小镇,发展文化旅游,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

成效:镇域常住人口从32万增至40万,城镇化率从68%提升至8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实现“产业兴、城镇活、农民富”。

新型城镇化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核心逻辑在于:以土地整治为抓手,通过空间重构、要素流动、产城融合和治理创新,推动城乡从“割裂发展”转向“融合共赢”。其成功关键在于:(1)精准识别城乡发展的痛点(如低效用地、公共服务短板);(2)强化“人地钱”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3)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参与”的多元机制;(4)注重生态与人文价值的保护与转化。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孪生城镇”“低碳社区”等新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