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新增耕地面积比例的计算方法?
本站 2025/8/20 9:26:13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中新增耕地面积比例的计算方法遵循“整治前后对比”的核心原则,同时需结合土地整理技术规范和实际管理要求。以下是具体计算方法及关键要点:
一、基本计算公式
新增耕地面积比例 =
\
示例:某项目整治前耕地面积为500亩,整治后增至550亩,则新增耕地比例=(550-500)/500×100%=10%。
二、数据来源与要求
整治前数据
采用最新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或“三调”数据,明确耕地边界和面积。
需扣除现状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红线区等禁止垦造区域。
整治后数据
以项目竣工验收图(实地测量)为准,需经自然资源部门核定备案。
新增耕地需满足质量要求(如土壤改良达标、灌溉设施完善)。
三、特殊情形处理
田埂系数调整
示例:原田埂系数10%(南方宽<1米),整理后降至5%,非耕地减少100亩,则净增耕地=(1-5%)×100 + (10%-5%)×原耕地面积。
若通过降低田埂系数增加耕地,需按公式计算净增面积:
[1](@ref)
非耕地转耕地
新增耕地可包含可调整园地、养殖水面等,但需符合《土地分类》标准。
四、禁止性规定
禁止垦造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区、25度以上坡地、污染耕地等不得作为新增耕地来源。
复耕后的违法占用耕地不计入新增面积。
质量门槛
新增耕地需通过质量评定(如有机质含量≥6g/kg、pH值达标),未达标部分需扣除。
五、管理要求
指标使用
新增耕地需在验收后纳入省级补充耕地指标库,15%纳入省级统筹。
指标交易收益优先用于项目后期管护和乡村振兴。
动态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核查新增耕地后续利用情况(如是否“非粮化”)。
新增耕地面积比例的计算需严格遵循“整治前后对比”原则,同时结合田埂调整、非耕地转化等复杂情形。实际操作中需以验收数据为准,并确保符合生态保护和质量管控要求。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