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方案主要内容?

本站     2025/8/18 9:00:3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方案是指导项目全周期实施的纲领性文件,需围绕“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流程规范、风险可控”原则编制,涵盖从前期准备到验收总结的全流程管理要求。以下是核心内容的系统梳理:

一、项目概况与目标体系

1. 项目基本信息

整治范围:明确项目区行政边界(如XX县XX镇,总面积XX亩)、涉及行政村/自然村清单。

整治类型:分类说明农用地整理(耕地提质、撂荒地治理)、建设用地整理(村庄拆旧复垦、低效用地盘活)、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林地恢复)等具体任务。

政策依据:引用国家/省级文件(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方案》《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及地方配套政策。

2. 总体目标与量化指标

总体目标:聚焦“空间优化、耕地保护、生态提升、乡村振兴”,例如“通过3年整治,实现项目区耕地连片度提升30%、新增高标准农田XX亩、生态修复面积XX亩、带动村集体年增收XX万元”。

具体指标:

土地整治类:新增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如从12等提升至10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如减少低效建设用地XX亩)。

生态类:森林覆盖率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河道清淤长度等。

民生类:新建道路/灌溉设施长度、公共服务设施(卫生室、文化广场)覆盖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1. 领导小组与协调机制

县级统筹: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统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负责政策协调、资金整合、重大问题决策。

乡镇落实:乡镇政府作为一线实施主体,设立项目办公室,负责具体推进(如宣传动员、权属协调、施工监督)。

村集体参与:成立村民理事会,全程参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补偿协议签订,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

2. 部门职责清单

部门/主体            核心职责

自然资源局    牵头方案编制、用地审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验收备案    

农业农村局    耕地质量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制定、后期管护指导    

财政局    资金统筹(财政拨款+社会资本)、预算审核、绩效评价    

生态环境局    生态红线核查、污染防治(如施工扬尘、废弃物处理)监管    

乡镇政府    现场管理(矛盾调解、施工协调)、村民沟通、进度上报    

村集体    权属调查确认、青苗补偿协商、施工配合(如临时用地提供)    

三、实施流程管理

1. 前期准备阶段(0.5-1年)

立项论证: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资金平衡分析),重点说明整治必要性(如耕地碎片化程度、农民支持率)、资金来源(财政+社会资本比例)、预期效益。

方案编制: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整治范围、工程设计、投资预算(含工程量清单)、权属调整方案(需村民会议表决通过)。

审批备案:逐级上报至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批,通过后纳入省级项目储备库,同步完成规划调整(如国土空间规划局部修改)。

2. 实施阶段(1.5-3年)

工程招标:按规定程序选择施工单位(优先具备土地整治业绩的企业),签订EPC合同或施工合同,明确工期、质量标准、违约责任。

施工管理:

建立“日巡查、周调度、月通报”机制,监理单位全程驻场监督(重点核查工程质量、工程量)。

严格执行变更审批(一般变更县级备案,重大变更市级审批),留存影像、签证等佐证材料。

权属动态管理:

整治前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属调查(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涉及调整的,需签订《权属调整协议》,公示无异议后报县级自然资源部门备案登记。

3. 验收与后期管护阶段(0.5年)

三级验收:

自验:乡镇政府组织村集体、施工单位初验,形成自验报告。

初验:县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验收(核查耕地面积、工程质量、资金使用)。

终验:市级自然资源部门会同省级专家现场核查,通过后报自然资源部备案。

后期管护:

明确管护主体(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护经费(从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益中列支)。

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范围(如灌溉设施、道路)、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

四、资金管理方案

1. 资金来源与预算

资金构成:财政资金(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拨款)、社会资本(通过指标交易、土地增值收益反哺)、群众自筹(如宅基地退出补偿)。

预算编制:区分工程费用(占70%-80%,含工程施工、设备采购)、其他费用(占15%-20%,含勘测设计、监理、验收)、预备费(占5%-10%)。

2. 资金使用与监管

拨付流程:按工程进度分期拨付(如开工预付30%、完工验收付60%、质保期满付10%)。

监管要求:

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禁止挪用(重点核查社会资本资金到位情况)。

引入第三方审计(每年至少1次),重点审查工程量虚报、超标准建设等问题。

3. 收益分配机制

指标交易收益: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收入,优先用于项目区后期管护、村集体公益事业(如修建文化广场)。

土地增值收益:通过建设用地整理腾退的指标入市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村集体(如30%)和县级财政(70%),用于乡村振兴。

五、质量安全与风险防控

1. 质量安全监管

工程标准:严格执行《土地整治项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TD/T 1034-2013),明确土壤培肥(有机质含量≥2%)、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80%)等硬性指标。

第三方检测: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土壤质量、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强度)抽样检测,不合格的需返工整改。

2. 风险防控措施

资金风险:设立项目专用账户,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分账管理;购买工程一切险,防范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

舆情风险:建立“村→乡→县”三级信访渠道,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如补偿标准争议),避免群体性事件。

生态风险:施工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弃土场;配备洒水车、防尘网,控制施工扬尘。

六、考核评价与总结推广

1. 考核指标体系

政府考核:重点考核项目进度(是否按计划完成)、资金使用效率(预算执行率≥90%)、农民满意度(≥90%)。

社会资本考核:根据PPP合同或投资协议,考核指标交易完成率(如承诺指标交易额达标率)、后期管护投入(如每年管护经费到位率)。

2. 结果应用

对考核优秀的乡镇/村集体,给予资金奖励(如优先安排下一年度项目);对考核不合格的,扣减财政补助并约谈负责人。

3. 经验总结

编制《项目实施总结报告》,提炼典型模式(如“土地整治+特色农业”“整治+乡村旅游”),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指南。

七、附件与支撑材料

项目区现状图、规划图、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村民同意书、权属调整协议样本;

工程设计图纸、预算明细表;

资金到位证明、保险合同;

风险评估报告、应急预案(如暴雨导致施工中断的应对措施)。

总结: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方案需紧扣“综合整治”核心,通过系统化的流程设计、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严格的监管机制,实现“田、水、路、林、村”全要素优化,最终达成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践中需结合地方实际(如山区与平原的差异)调整细节,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