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整治奖补资金的使用流程是什么

本站     2025/8/27 10:24:02    

全域土地整治奖补资金的使用流程通常遵循“申报-审核-拨付-实施-监管-验收-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结合不同地区的政策实践,其核心流程可归纳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申报与立项阶段

主体申报

实施主体:村集体、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家庭农场)、政府或国企等根据整治类型(如耕地复垦、生态修复)提交申请,需提供项目规划书、权属证明、预算方案等材料。

特殊要求:部分地区要求项目需纳入省级整治规划(如广东省要求项目符合“百千万工程”方向),或通过“先建后补”模式先行垫付资金。

乡镇初审

乡镇政府组织国土、农业等部门对项目可行性、面积真实性、权属清晰性进行现场核查,形成初审意见并上报县级部门。

二、审核与审批阶段

多部门联合审查

县级自然资源、财政、农业部门联合审核项目合规性,重点核查是否符合整治规划、奖补标准(如广西要求对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技术复核: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工程量测算(如湖北要求工程复核单位出具报告)。

公示与审批

通过审核的项目在村级、乡镇级公示7-15天,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无异议后,由县级部门下达立项批复。

三、资金拨付阶段

分阶段拨付

启动资金:立项后按比例预拨(如丰惠镇建设用地复垦拨付30%启动资金)。

进度款:工程招投标后拨付至80%(扣除时效奖励部分),验收后拨付剩余资金。

管护资金:剩余20%作为三年管护期保证金,验收合格后拨付。

支付方式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或“一卡通”直达农户/实施主体账户,确保专款专用。

四、实施与监管阶段

过程监管

技术指导:乡镇国土所、农业部门提供规划设计和施工指导(如内江市东兴区要求镇级全程参与)。

动态检查:县级部门定期抽查工程进度和质量,防止挪用或虚报(如广西要求建立“红黄牌”预警机制)。

资金审计

工程竣工后,由审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确保合规性。

五、验收与绩效评估阶段

竣工验收

县级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工程验收,重点核查新增耕地面积、质量等级(如旱改水项目需达到水稻种植标准)。

负面清单:未完成管护协议、出现“非粮化”等问题将扣减奖励(如黄埔区要求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不得撂荒)。

绩效评价

省级部门按年度开展绩效评估(如广东省每年4月底前完成),结果与下年度资金分配挂钩(如分档奖励或扣减)。

六、后期管护与收益分配阶段

管护责任

村集体或镇政府承担三年管护期责任,需种植符合要求的作物(如水田必须种水稻),否则追回管护资金。

收益共享

指标交易收益(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反哺村集体或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如温岭市将收益统筹用于跨村安置)。

流程特点与优化方向

分层管理:中央/省级定标准,市县抓执行,乡镇强落实,形成权责明晰的链条。

数字化监管:多地推行线上申报系统(如广西“国土云”平台),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动态调整:根据绩效评估结果优化奖补力度(如福建省对未达标项目暂停拨款)。

典型案例显示,广东省通过“立项-验收-绩效”三阶段闭环管理,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提升30%以上;广西“小块并大块”模式则通过分阶段公示和管护扣款机制,有效遏制资金滥用。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