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耕地占补平衡定义与核心要求:全域土地整治如何补充优质耕地?
本站 2025/8/2 10:57:27
一、耕地占补平衡的定义与核心要求
定义: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核心制度,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后,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原则,由占用方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若无法自行开垦,则需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补充耕地。
核心要求:
数量平衡:补充耕地面积不得低于被占用面积(“占一补一”)。
质量相当:补充耕地质量等级需与被占用耕地一致(“占优补优”),禁止用劣地、坡地充抵优质耕地。
产能稳定:补充耕地需具备稳定生产能力,通过土壤改良、设施配套等措施确保产能不低于原耕地。
二、全域土地整治补充优质耕地的实施路径
全域土地整治通过系统性整合土地资源,成为补充优质耕地的关键抓手,具体路径如下:
1. 农用地整理:挖掘存量潜力,提升耕地质量
撂荒地复垦与低效耕地整合:将零散、撂荒的耕地通过“小块并大块”整合为连片高标准农田,配套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提升规模化经营能力。例如,湖北老河口市通过“小田并大田”工程,将2000多亩零散耕地合并为75块,机械化率从56%提升至78%。
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通过增施有机肥、治理污染、酸化耕地修复等措施,将低质耕地升级为高产田。如广东惠州在整治中实施土壤检测与培肥方案,确保补充耕地质量达标。
2. 建设用地整理:腾退复垦,拓展耕地空间
农村宅基地复垦:将闲置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为耕地,节余指标可跨省交易,收益反哺农村基建。例如,惠州通过复垦腾退建设用地35.23亩,新增耕地1189亩。
未利用地开发:在符合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盐碱地、沙地等未利用地为耕地。如新疆通过盐碱地治理新增耕地,同步提升生态功能。
3. 生态修复:统筹农田生态系统保护
农田生态廊道建设:修复退化农田,建设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减少面源污染。例如,广东惠州在整治中修复退化农田,恢复生物多样性。
耕林空间优化:通过“林耕置换”“耕林套合”模式,调整耕地与林地布局,实现耕地“下山”、林地“上山”,优化生态与生产空间。
4. 创新机制:保障补充耕地可持续性
质量验收与管护:建立补充耕地质量核定制度,要求验收时同步检测土壤肥力、酸碱度等指标,并落实后期管护责任。
市场化激励:通过耕地保护补偿基金、指标跨区调剂收益反哺整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广东惠州将整治收益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升级。
三、典型案例与成效
广东惠州:通过全域整治新增耕地1189亩,建成“万亩良田”示范区,耕地租金从200元/亩涨至550元/亩,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湖北老河口:仙人渡镇全域整治后新增耕地1456亩,撂荒地复耕737亩,粮食产能提升30%。
新疆盐碱地治理:通过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地,新增耕地同时提升区域生态功能。
四、挑战与对策
挑战:补充耕地质量监管难度大,部分地区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生态修复与耕地开发矛盾需平衡。
对策:
强化“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利用卫星遥感、AI技术实时监管。
完善“以补定占”机制,以省域耕地净增加量确定非农建设占用上限。
全域土地整治通过农用地整合、建设用地腾退、生态修复及市场化激励,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优质耕地来源。其核心在于以“数量管控+质量提升+生态协同”三位一体模式,破解耕地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长效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