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下全域土地整治如何申报?审批流程与政策依据解析
本站 2025/9/11 9:14:01
一、申报审批流程
全域土地整治项目需通过“县级申报-市级审核-省级复核-国家备案”四级审批,具体流程如下:
1. 县级申报(立项阶段)
材料准备
实施方案:明确整治范围、目标、任务、资金筹措及实施路径(需附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权属调整方案)。
基础资料:国土空间规划、三调数据、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
权属证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等权属文件。
公众参与材料: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公示无异议证明(需2/3以上村民签字同意)。
申报主体
以县级政府为主体,联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申报。
2. 市级审核(论证阶段)
审核重点
合规性:是否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管控要求,是否避让生态保护红线。
可行性:整治潜力分析是否科学(如耕地连片度、建设用地闲置率),资金测算是否合理。
效益评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否协调,是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审核结果
通过后出具市级推荐意见,上报省级自然资源部门。
3. 省级复核(批复阶段)
复核内容
指标审查:新增耕地面积、建设用地减量、生态修复规模是否达到最低门槛(如新增耕地≥500亩)。
风险评估:是否存在权属纠纷、生态破坏风险、资金链断裂可能。
创新性:是否探索“土地整治+产业导入”“指标跨省交易”等新模式。
批复文件
省级政府或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试点方案,明确项目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及监管要求。
4. 国家备案(终审阶段)
备案要求
将省级批复文件、实施方案、专家评审意见等材料报送自然资源部备案。
重点抽查
国家对重大项目(如跨省指标交易、生态修复面积超万亩)进行实地抽查,确保合规性。
二、统筹协调机制
全域土地整治涉及多部门、多主体利益,需建立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1. 组织架构
领导小组:由县长或市长牵头,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决策重大事项。
技术专班:联合高校、设计院组建技术团队,负责规划编制、施工设计及动态监测。
村级理事会:由村集体代表、村民代表组成,协调权属调整、矛盾化解。
2. 部门协同
自然资源部门:负责规划审批、指标调剂、耕地保护监管。
农业农村部门:主导农用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及农民权益保障。
财政部门:统筹资金拨付,监管资金使用合规性。
生态环境部门:监督生态修复工程,确保符合环保要求。
水利/交通部门:配合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3. 利益协调
权属调整
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明确地块归并规则(如“互换并地”);
公示无异议后,依法办理不动产权证变更登记。
收益分配
腾退建设用地指标收益优先用于农民补偿、村集体公益事业;
社会资本投资收益通过合同约定(如保底分红、利润分成)。
矛盾化解
建立“村民议事会”协商机制,对争议地块实行“少数服从多数”表决。
4. 资金整合
财政资金: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专项资金。
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引入企业投资(如上海松江科创园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整治贷”。
指标交易:跨省调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反哺整治项目(如安徽金寨获50亿元资金)。
三、典型案例与经验
浙江嘉兴“千亩方”模式
统筹机制:市级统筹资金,县级负责实施,镇村配合权属调整;
成效:归并1.2万亩碎片耕地为连片田,吸引农业龙头企业落户,亩均产值提升20%。
上海松江“家庭农场+科技赋能”
协调亮点: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引入物联网技术管理农田;
成果:土地流转率90%,农民人均收入超4万元,获“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江西余江“指标交易+产业下沉”
创新点:宅基地复垦腾退指标用于城镇开发,收益用于建设“产业社区”;
效果:吸引企业投资10亿元,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四、注意事项
规避政策风险
禁止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
严禁以整治名义变相开发房地产。
防范资金风险
设立资金监管账户,定期审计;
优先使用财政资金,审慎引入社会资本。
保障农民权益
确保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建立“先补偿后整治”机制,杜绝强制流转。
生态保护优先
修复工程需通过环评,避免二次破坏;
保留农田生态廊道,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总结
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申报需以“合规性为前提、可行性为基础、效益性为目标”,通过“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村民参与、市场运作”实现资源整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工具应用(如“整治一张图”平台)、市场化机制创新(如EOD模式),推动整治项目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升级。
关键数据:典型项目申报周期约6-12个月,审批通过率与地方政策契合度、方案科学性正相关。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