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整治对于乡村振兴有何具体推动作用?
本站 2025/7/5 9:54:34
全域土地整治通过统筹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激活要素活力,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以下从产业支撑、生态提质、民生改善、治理增效、文化传承五大维度,具体阐述其推动作用:
一、优化空间布局,夯实“产业兴旺”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全域土地整治通过土地资源整合与空间重构,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1. 农用地整理: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
通过合并细碎田块、建设高标准农田(如安徽高标准农田项目使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5%),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为机械化作业、节水灌溉、智慧农业创造条件。例如,浙江“旱改水”项目将零散旱地整合为连片水田,吸引农业企业流转经营,发展水稻规模化种植,单产提升20%以上。
2. 建设用地整理:释放乡村产业用地空间
通过拆旧复垦、低效用地再开发,将闲置宅基地、废弃工矿地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或新增耕地指标,为乡村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冷链物流)提供用地保障。例如,广东清远某村通过拆旧复垦获得30亩建设用地指标,引入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带动周边500户农民就业,年增收超800万元;四川成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中,部分村庄利用整治出的土地建设民宿集群,年旅游收入超千万元。
3. 跨区域指标交易:激活乡村“沉睡资产”
整治产生的补充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通过省级或跨区域交易平台流转,所得收益反哺乡村产业。例如,河南某贫困县通过跨县交易节余指标获得1.2亿元资金,用于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带动全县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2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
二、修复生态环境,扮靓“生态宜居”底色
全域土地整治将生态保护修复贯穿全程,推动乡村从“环境整治”向“生态增值”转型:
1. 退化土地治理: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针对水土流失、石漠化、盐碱化等问题,通过土壤改良(如酸化土壤治理)、植被恢复(如河道沿岸护岸林建设)、水系连通(如池塘清淤、沟渠硬化)等措施,重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例如,江西赣州某项目对废弃稀土矿区进行生态修复,种植油茶、竹类等经济作物,既修复生态又发展林业经济,实现“治荒”与“增收”双赢。
2. 面源污染管控: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如建设沼气工程)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例如,湖北仙桃全域土地整治项目中,配套建设50个村级垃圾转运站和3个有机肥加工厂,农村垃圾处理率达90%,农田化肥使用量减少18%。
3. 景观化整治: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乡村
结合传统村落保护、田园风光塑造,在整治中保留乡土风貌(如古树、老井、传统建筑),规划“田成方、路成网、林成带”的景观格局。例如,浙江安吉“田园嘉乐比”项目通过整治零散耕地为景观农田,配套建设骑行道、观景台,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三、激活资源要素,拓宽“生活富裕”路径
全域土地整治通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就业机会创造,直接提升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1. 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民
整治产生的节余指标交易收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入等,按规定比例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民分红。例如,山东德州某项目复垦宅基地120亩,节余指标跨市交易获得4800万元,其中60%用于村庄道路硬化、学校改造,40%按村民人口发放现金,户均增收1.2万元。
2. 就近就业与产业入股增收
整治后形成的规模化农业基地、乡村产业园区(如加工厂、物流中心)优先吸纳本地农民就业;农民还可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集体资产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经营,获得稳定分红。例如,贵州遵义某辣椒种植基地由整治后的连片耕地建设,企业与村集体合作,农民以土地入股占股30%,年人均分红超5000元,加上务工收入,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3. 宅基地盘活增加财产性收入
通过“拆旧建新”“宅基地置换”等方式,引导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获得货币补偿或集中居住社区的产权房(可出租、抵押)。例如,四川成都郫都区试点中,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后,可获得每平方米3000元的补偿,或在城镇置换住房,部分农民将原宅基地改造为民宿,年租金收入超2万元。
四、强化农民参与,促进“治理有效”落地
全域土地整治强调“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决策参与渠道,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1. 村民议事会:让农民成为“决策者”
整治方案(如拆迁范围、安置方式、产业选择)需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确保符合农民需求。例如,湖南浏阳某村在整治前组织村民实地考察浙江“千万工程”示范村,召开6次议事会讨论方案,最终确定“保留古樟树、建设文化广场”的整治方向,村民支持率达95%。
2. 收益透明化:增强农民信任感
通过“阳光公示”公开整治资金使用、指标交易收益分配等细节,避免“暗箱操作”。例如,江西赣州某项目在村部设置公示栏,实时更新拆迁补偿标准、工程进度、资金流向,村民可通过手机APP查询个人补偿明细,矛盾纠纷率下降70%。
3. 长效管护:培养农民“主人翁”意识
整治后的农田、道路、水利设施等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如村民小组、合作社),通过“门前三包”“积分制”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日常维护。例如,江苏苏州某村将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划分到户,签订管护协议,农民负责田间沟渠清理、设施看护,获得管护补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管护格局。
五、传承乡土文化,厚植“乡风文明”底蕴
全域土地整治注重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避免“千村一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 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保护
整治中优先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如古村落、传统民居)、建筑(如祠堂、戏台),通过修缮而非拆除方式融入现代功能。例如,福建泉州某古村整治中,保留12座明清古厝,改造为民宿、村史馆,既传承闽南文化,又吸引游客体验“古早味”。
2. 农耕文化传承
通过整治打造“农耕文化园”“非遗工坊”,展示传统农具、种植技艺(如插秧、打谷),举办“开犁节”“丰收节”等活动,增强农民文化认同。例如,陕西杨凌某项目在整治后的农田旁建设农耕博物馆,陈列犁、耙等传统农具,成为青少年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超2万人次。
3. 乡贤文化培育
整治过程中邀请乡贤参与规划、投资,发挥其在文化传承、矛盾调解中的作用。例如,浙江绍兴某村邀请退休教师、企业家组成“乡贤理事会”,参与整治方案设计并出资建设文化礼堂,推动“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回归。
总结
全域土地整治不是简单的“土地整理”,而是通过空间重构、生态修复、资源激活、治理创新、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工程,全方位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它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土地、资金、产业等“硬支撑”,更通过农民参与、文化活化等“软提升”,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未来,随着政策完善与技术进步,其作为“乡村振兴引擎”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