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整治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挑战?

本站     2025/7/5 9:52:56    

全域土地整治作为系统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需协调多方利益、平衡多重目标,实际实施中面临以下具体挑战:

一、多目标平衡难题: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全域土地整治需统筹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城乡发展等多重目标,但实践中易出现目标冲突:

耕地“数量优先”挤压生态空间:部分地区为快速补充耕地指标,将生态脆弱区(如湿地、林地、河道缓冲带)纳入整治范围,导致生态系统破碎化;

建设用地“集约”与“民生”矛盾:农村宅基地拆旧复垦虽能盘活闲置用地,但部分农民因传统居住习惯或安置补偿不足,抵触集中居住,甚至引发“被上楼”争议;

短期效益与长期可持续性失衡:个别项目为追求政绩,过度开发优质耕地或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如削坡造田),忽视生态服务功能的长远价值。

典型案例:某南方丘陵地区为增加耕地,将坡度>25°的林地开垦为梯田,虽短期新增耕地,但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后期需投入更高成本修复。

二、农民权益保障:参与度与收益分配的痛点

尽管政策强调“农民主体”,但实践中农民权益易被边缘化:

知情权与决策权受限:部分项目前期调研流于形式,整治方案(如宅基地拆迁范围、安置方式)由政府或村集体单方面制定,农民缺乏实质性参与渠道;

补偿标准不合理:宅基地、青苗等补偿多参照区域均价,未充分考虑区位价值(如城乡结合部宅基地)或农民情感价值(如祖屋),导致“要我整治”而非“我要整治”;

收益分配不透明:复垦节余指标交易收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入等本应反哺农村的资金,部分被用于弥补财政缺口或投入非农项目,农民获得感低。

典型矛盾:某村拆旧复垦后,节余指标跨县交易获得2000万元,但仅用30%用于村庄道路建设,其余用于镇里工业项目,引发村民集体上访。

三、资金筹措与使用:多元投入的落地困境

全域土地整治需大量资金(单个项目常超千万元),但资金缺口大、使用效率低问题突出:

财政依赖度高:地方政府需承担规划、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成本,而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开垦费等传统资金来源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稳定性不足;

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尽管政策鼓励PPP模式,但整治项目周期长(3-5年)、回报率低(多为公益性),企业担心资金回笼困难,参与意愿弱;

资金挪用风险:个别地方为完成指标,将整治资金用于非整治领域(如偿还债务),或通过虚增工程量套取资金,导致“重申报、轻实施”。

数据佐证:2022年审计显示,某省30%的全域土地整治项目存在资金到位率不足50%的问题,其中15%因资金短缺停工。

四、规划与实施:从“蓝图”到“落地”的脱节

尽管强调“规划先行”,但规划与实际操作常存在偏差:

规划科学性不足:部分地方为快速推进项目,直接套用上级规划模板,未结合本地地形、产业、文化特色编制,导致“千村一面”(如盲目拆建传统村落);

动态调整机制缺失:整治过程中若遇地质灾害、村民诉求变化等情况,缺乏灵活调整规划的法定程序,易陷入“僵化执行”或“随意变更”的两难;

部门协同低效:自然资源部门主导整治,但需协调农业农村(农田标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利(灌溉设施)等多部门,职责交叉导致“多头管理、无人担责”。

典型案例:某项目规划中设计的灌溉渠道因未与水利部门沟通,建成后因不符合防洪标准需拆除重建,额外增加成本200万元。

五、后期管护:“重建设、轻维护”的长效机制缺失

整治项目“建而不管”是普遍问题,直接影响成效可持续性:

设施管护责任不清:农田水利设施、生态修复工程等建成后,产权归属不明确(集体、乡镇或县级部门),导致“谁都管、谁都不管”;

管护资金无保障:多数项目仅安排建设资金,未预留管护经费(如灌溉设备维修、林地养护),基层财政难以承担长期维护成本;

农民管护意识薄弱:部分村民将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用于非粮种植(如挖塘养鱼)或弃耕抛荒,破坏整治成果。

数据反映:农业农村部调研显示,约40%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在建成后3年内出现灌溉设施损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其中因管护缺失导致的占比超60%。

六、技术支撑:专业能力与基层实践的差距

全域土地整治涉及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等多领域技术,基层技术能力不足制约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短缺:县级自然资源部门普遍缺乏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等领域的技术人员,依赖外部专家但难以长期驻场;

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区域对“耕地质量提升”“生态修复效果”等指标的认定标准差异大,导致跨区域指标交易(如补充耕地指标)时争议频发;

数字化监管滞后:尽管推广遥感、GIS等技术监测,但基层数据采集能力弱(如田块边界、土壤成分),影响整治效果精准评估。

典型问题:某山区项目因缺乏专业测量团队,将坡度>15°的耕地错误认定为可整治区域,导致后期出现水土流失。

全域土地整治的挑战本质上是制度设计、利益分配、技术能力与基层实践的综合矛盾。破解这些难题需进一步优化政策(如完善指标交易机制、强化农民参与)、创新多元投入模式(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加强技术赋能(如推广数字化监管),并建立“全周期”长效机制(从规划到管护),才能确保整治成果可持续、惠民生。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