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土地整治+”发展模式详解

本站     2025/9/17 10:40:31    

“土地整治+”模式是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核心,通过“土地整治+产业”“土地整治+生态”“土地整治+文化”等多维度融合,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其本质是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整合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激活农村资源价值。以下是该模式的典型类型、实践案例及核心逻辑:

一、产业融合型:土地整治+现代农业/三产融合

核心逻辑:通过土地整治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或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业态,形成“农业+旅游+加工”全产业链。

典型案例:

广东佛山三水区“土地整治+产业集群”

整治后腾退建设用地指标176亩,引入万亩大同湖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与产业用地保障双赢。

建设万亩北江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数字农业云平台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消费超10亿元。

浙江杭州西湖区双浦镇“土地整治+都市农业+文旅”

整治后新增耕地3300亩,修复矿山1400亩,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灵山风情小镇,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兴起。

适用场景:农业基础较好、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区域,适合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等。

二、生态修复型:土地整治+生态治理+绿色发展

核心逻辑:将土地整治与矿山修复、河道治理、土壤改良等生态工程结合,恢复生态功能,同步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

典型案例:

浙江杭州双浦镇矿山修复

修复西山、下羊等废弃矿山,复绿挂网后形成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广西藤县“土地整治+生态补偿”

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分配土地增值收益(政府:集体:个人=3:3:4),反哺生态修复,城乡结合部整治后生态与经济协同提升。

适用场景:生态脆弱区、矿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三、资本驱动型:土地整治+社会资本合作

核心逻辑:引入企业全额投资,政府按整治效果(如耕地质量提升、新增面积)付费,实现“企业盈利+生态改善”双赢。

典型案例:

山西垣曲县土壤修复项目

企业投资整治盐碱地,政府按质量等指标奖励,最终实现耕地提质与盈利目标。

广东南海丹灶镇“土地银行”模式

镇属国企整合碎片化耕地1.4万亩,规模化出租后租金提升33%,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分红增收。

适用场景:技术密集型项目(如土壤修复)、需市场化运作的区域。

四、文化传承型:土地整治+古村落保护+文旅开发

核心逻辑:整治中保留传统村落格局,修复历史建筑,挖掘乡土文化,发展文旅产业。

典型案例:

浙江安吉“宅基地整治+民宿集群”

通过宅基地腾退复垦获取指标,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民宿,村民以房屋入股分红,实现“古村活化+增收”。

江苏如东新店镇“土地整治+稻作文化”

整治后建设千亩蔬菜基地和农光互补项目,融合稻米加工、智慧农业展示,打造文化IP。

适用场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集中区。

五、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新型城镇化

核心逻辑: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腾退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开发,反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典型案例:

大安市“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

拆旧复垦后获得156公顷建设用地指标,建设农民新社区,配套教育、医疗设施,推动城乡要素流动。

佛山高明区“土地银行+中心村安置”

整合1.4万亩耕地后,集中建设安置区,腾出土地用于城镇产业园区,实现“居住集中+产业集聚”。

适用场景:城郊结合部、空心村集中区域。

三、模式创新趋势

数字化赋能:如江苏新店镇构建“数字农业云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生长,提升管理效率。

绿色金融支持:广东探索碳汇交易,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碳汇指标,吸引社会资本。

跨区域协同: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广至全域,实现县域内耕地占补平衡与产业协同。

四、实施要点

农民权益保障:确保土地流转收益、安置补偿到位,避免“被城镇化”。

产业适配性:结合区域资源禀赋选择产业(如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平原发展规模种植)。

长效管护机制: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合管护团队,确保整治成果可持续。

“土地整治+”模式通过多要素融合,破解了传统整治“单一目标、短期效益”的局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未来需进一步创新政策工具(如生态补偿、碳汇交易),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从“土地整理”向“价值创造”升级。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