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农用地整理与建设用地整理具体实施内容

本站     2025/9/10 9:01:49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农用地整理与建设用地整理是两大核心任务,分别针对农业生产空间和城乡建设空间进行系统性优化。以下是两类整理的具体实施内容及典型案例:

一、农用地整理:提升耕地质量与生态功能

农用地整理以保护耕地、优化结构、提升产能为目标,主要实施以下内容:

1. 耕地提质改造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设施完善、田间道路修筑等工程,将零散耕地整合为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例如,湖南省通过修缮农田水利设施、旱地改水田,提升耕地质量等级。

“旱改水”工程:在具备水源条件的区域,将旱地改造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如福建省推进“小田变大田”集中连片整理,同步实施耕地生态化改造。

土壤改良修复:针对酸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等退化耕地,采取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客土置换等措施。例如,重庆市对有效土层薄的耕地进行客土增厚,并规范表土剥离回填工艺。

2. 低效农用地整合

残次林地与低效园地复垦:将低效经济林、疏林地复垦为耕地,或调整为生态林。如上海市优先将成片优质耕地中的零星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

宜耕未利用地开发:对荒草地、滩涂等未利用地进行开发,新增耕地。需符合生态保护要求,避免破坏湿地、林地。

3. 农田生态化建设

生态渠系与护坡改造:采用生态材料建设沟渠、田埂,减少硬化,保护生物栖息地。

农田防护林建设:在农田周边种植防风林带,改善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

4. 新增耕地目标

原则上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整治区域内原有耕地面积的5%,并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确保产能提升。

二、建设用地整理:优化用地结构与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整理以盘活存量、腾挪空间、保障发展为核心,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 低效用地改造

农村宅基地整治:拆除空心村、危旧房,复垦为耕地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例如,福建省对旧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进行整理,腾出产业用地。

工业用地再开发:通过“退二进三”将低效工业用地转型为商业、研发或公共服务用地。如上海市推进存量工业用地转型为科创园区。

2. 增减挂钩与节余指标交易

拆旧复垦:将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产生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例如,安徽省金寨县通过宅基地复垦,腾出指标用于城镇建设,收益反哺农村。

跨区域指标调剂:节余指标可在省域或跨省交易,如深度贫困地区指标调剂至东部发达地区,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3. 工矿废弃地复垦

矿山生态修复:对露天矿坑、尾矿库进行复绿和土地复垦,恢复生态功能。如福建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结合。

污染地块治理:采用化学修复、植物修复等技术治理工业污染地块,消除环境风险。

4. 公共设施与产业用地保障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利用腾退建设用地建设学校、医院、养老中心等。

产业用地预留:在村庄规划中划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三、协同实施与政策创新

1. 空间布局优化

“三生”空间统筹:通过农用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布局,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村集聚”的格局。例如,湖南省将整治后的耕地与村庄、生态区有机衔接。

“三区三线”局部调整:在严守耕地和生态红线前提下,对冲突区域进行微调,保障重点项目落地。

2. 政策工具组合

“占补平衡+增减挂钩”联动: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增减挂钩腾挪指标,形成耕地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双向调节。

混合用地试点:允许商住与文旅用地混合开发,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3. 权益保障机制

农民权益保护:宅基地复垦后,农民可选择货币补偿、安置房或入股分红。

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生态修复的村集体给予财政补贴或碳汇收益分成。

四、典型案例

重庆“旱改水”工程:通过梯田改造和土壤改良,将2.3万亩坡耕地变为高产水田,粮食产能提升30%。

福建“小田变大田”:整合零散耕地3.5万亩,配套智能灌溉系统,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

上海宅基地平移:将分散的宅基地集中安置,腾出2000亩土地用于社区公共服务和产业园区建设。

农用地整理聚焦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生态改善,建设用地整理侧重存量激活、指标盘活、集约利用。二者通过空间重构与政策联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双重目标。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