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下的占补平衡项目优化
本站 2025/9/22 9:39:53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下简称“全域整治”)背景下,占补平衡项目的优化需突破传统“重数量、轻质量、脱乡村”的局限,转向**“全要素整合、全链条提质、多目标协同”**的新逻辑,实现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以下是具体优化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以“多规合一”为核心,推动占补平衡项目全要素整合
全域整治的本质是打破土地利用的碎片化,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的“三规融合”,统筹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系统整治,为占补平衡项目提供连片、优质的指标来源。
1. 整合整治单元,生成集中连片指标
以行政村或自然片区为单元,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旱改水、坡改梯)、建设用地整治(拆旧复垦)、生态整治(退化耕地修复)”,将零散的耕地后备资源(如荒草地、残次林地)整合为集中连片的补充耕地,提升指标的市场竞争力(如浙江某县将12个行政村的2000亩荒草地整合为1500亩集中连片水田,指标单价较零散项目高30%)。
避免“为造地而造地”:优先选择具备灌溉条件、土壤基础较好的地块作为补充耕地来源,减少对未利用地的过度开发(如生态脆弱区的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2. 联动乡村建设,拓展整治功能
将占补平衡项目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产业配套结合:
整治后新增的耕地可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灌溉、机耕路等设施,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拆旧复垦的节余建设用地可用于乡村产业园区、民宿集群建设,让农民分享整治收益(如四川成都某村通过整治闲置宅基地生成占补平衡指标,同时将腾出的建设用地用于建设草莓采摘园,年增收50万元)。
二、以“质量优先”为底线,构建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
传统占补平衡常因“重数量轻质量”导致补充耕地“非粮化”“撂荒”,全域整治下需强化**“从立项到管护”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
1. 前端:精准评估补充耕地质量
采用**“土壤检测+产能核算”**双标准:补充耕地需满足“土壤肥力达标(如有机质含量≥2%)、产能不低于被占用耕地的90%”(如广东某项目要求补充水田的稻谷产能≥500公斤/亩,否则不予验收)。
优先选择**“潜力地块”**:通过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筛选出“可恢复为优质耕地”的地类(如原为稻田的荒草地,恢复后可直接达到水田质量标准)。
2. 中端:强化工程建设与技术赋能
加大土壤改良投入:对贫瘠地块采用“客土置换、有机肥添加、微生物菌剂修复”等技术,提升土壤肥力(如河南某项目对1000亩盐碱地进行土壤改良,产能从200公斤/亩提升至450公斤/亩)。
引入智慧农业监测:通过遥感、物联网、GIS技术,实时监测补充耕地的种植情况、土壤墒情,防止“非粮化”(如江苏某县建立“耕地质量智慧平台”,对补充耕地的作物类型、施肥量进行动态预警)。
3. 后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明确管护主体与责任:将补充耕地的管护责任落实到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管护协议》,约定“禁止撂荒、禁止改变用途”等条款。
设立管护基金:从指标交易收益中提取5%-10%作为管护资金,用于灌溉设施维修、土壤培肥等(如浙江某县每年从指标交易收益中拿出200万元,专项用于补充耕地管护)。
三、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推动占补平衡与乡村振兴协同
全域整治下的占补平衡不应是“孤立的指标任务”,而需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引擎”,通过指标交易收益反哺产业,实现“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循环。
1. 指标收益定向用于乡村产业
将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净收益(扣除成本后)**按比例返还给村集体,用于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如贵州某村将指标交易收益的60%用于建设“稻田养鱼”基地,带动100户农民增收,户均年增1.2万元)。
探索**“指标+产业”绑定模式**:企业购买占补平衡指标时,需承诺优先采购整治后土地生产的农产品,或投资建设产业配套设施(如广东某企业购买1000亩水田指标,同时投资建设大米加工厂,带动当地水稻产业升级)。
2. 打造“整治-产业-品牌”闭环
利用整治后的集中连片耕地,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造地域品牌(如江西某县通过全域整治建成5万亩集中连片有机水稻基地,注册“赣米”品牌,产品售价较普通大米高2倍)。
结合乡村旅游:将整治后的耕地打造成“田园综合体”,发展采摘、观光、研学等业态(如湖南某村将1000亩整治后的稻田打造成“稻田公园”,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增收300万元)。
四、以“生态协同”为约束,避免整治中的生态破坏
全域整治需坚守**“生态优先”**原则,防止因过度开垦、硬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实现“耕地增加、生态改善”的双赢。
1. 严格生态准入
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公益林内开发补充耕地;
对未利用地开发实行**“水资源论证”**:仅在年降水量≥600毫米、地下水可开采的地区开展旱改水,避免因缺水导致耕地撂荒(如宁夏某县因水资源匮乏,暂停了1.2万亩未利用地开发项目)。
2. 采用生态化整治措施
避免“硬化全覆盖”:保留田埂、沟渠的生态功能,采用**生物埂(种植灌木、草本植物)**替代混凝土埂,为昆虫、鸟类提供栖息地;
修复退化耕地:对因长期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地块,采用“绿肥种植、轮作休耕”等方式恢复土壤活力(如湖北某项目在1000亩退化耕地上种植紫云英,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
五、以“市场化配置”为手段,提升指标交易效率
全域整治下需优化占补平衡指标的市场化交易机制,解决“指标供需错位”“价格扭曲”等问题。
1. 创新交易模式
打包交易:将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指标打包(如“水田+旱地”“指标+产业配套”),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如上海某企业需要1000亩水田指标,同时希望配套农业产业园,某县将水田指标与产业园用地打包交易,价格较单独交易高20%)。
跨区域协同:建立“省域内调剂+国家统筹”的联动机制,引导经济发达地区向生态脆弱地区购买指标,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如北京向河北购买水田指标,资金用于河北的退耕还林工程)。
2. 引入社会资本
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政府负责规划、监管,企业负责资金投入、工程建设,指标收益按比例分成(如山东某PPP项目,企业投入5000万元用于旱改水,获得30%的指标交易收益,政府获得70%并用于乡村基础设施)。
六、以“数字赋能”为支撑,提升项目监管效能
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占补平衡项目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解决“信息不对称”“监管滞后”等问题。
项目入库数字化:将项目的前期规划、工程设计、资金预算等信息录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信息系统”,实现实时查询、动态更新;
实施过程数字化:通过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监测项目进度,及时预警“未批先建”“超范围整治”等问题;
验收与交易数字化:采用区块链技术存储验收数据(如土壤检测报告、产能核算结果),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提升指标交易的可信度(如浙江某县用区块链记录补充耕地的质量信息,企业购买指标时可追溯源头)。
总结:全域整治下占补平衡的“四个转变”
优化后的占补平衡项目,需实现从**“数量导向”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四位一体**的转变:
从“碎片化造地”到“全要素整合”;
从“重数量轻质量”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
从“孤立指标任务”到“与乡村产业融合”;
从“行政主导”到“市场化配置+数字监管”。
最终,占补平衡不再是“耕地保护的负担”,而是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通过指标交易激活资金流,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通过生态协同守护绿水青山,实现“耕地保护、乡村发展、生态改善”的共赢。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