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前置环节解析
本站 2025/9/22 10:17:0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前置环节是确保项目科学性、合规性和可操作性的关键,需通过系统性调查、规划衔接与资源整合,为后续实施奠定基础。根据政策要求与实践经验,前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一、基础调研与潜力评估
通过多维度调查摸清区域现状,识别问题与潜力,为整治方向提供数据支撑。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基于国土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壤普查等成果,分析耕地碎片化(如小于5亩地块占比)、建设用地低效(闲置宅基地、工矿废弃地)及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重点核查“三区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冲突区域,排除生态敏感区。
资源禀赋与约束条件分析
梳理优质耕地、特色农业基地、生态景观等资源,明确整治后可用于提升的方向(如高标准农田、乡村旅游)。
排除负面清单区域:涉及永久基本农田核心区、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权属纠纷区域等。
社会经济调查
统计人口结构、主导产业及收入水平,评估整治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入户调查、村民会议收集意愿,需确保2/3以上村民同意(部分地区要求更高)。
二、实施单元划定
以问题为导向,划定连片整治区域,明确边界与规模。
单元划分标准
规模要求:单个单元面积一般不低于5000亩(部分地区要求1万亩以上),优先选择跨行政村、连片集中的区域。
类型分类:根据主导问题划分为耕地提质型、建设用地集约型、生态修复型等。
负面清单筛查
排除生态保护红线核心区、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严重权属纠纷区域及村民反对比例超1/3的区域。
三、整治目标与任务分解
结合上位规划,设定量化目标并分解任务。
目标设定
围绕“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四大核心,提出量化指标(如新增耕地≥5%、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率提升20%)。
任务分解
农用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提质改造、撂荒地复垦。
建设用地整理:空心村拆旧复垦、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宅基地集中安置。
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水土流失治理、污染地块修复。
产业融合:设计“土地整治+产业”联动方案(如特色农业、乡村旅游)。
四、方案初步编制
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作为审批核心依据。
核心内容
基础信息:整治区域位置、范围(附矢量图)、面积、涉及行政村及人口。
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主要问题及资源禀赋(附现状图)。
目标与任务:总体目标(量化指标)、分年度任务(如2024年完成耕地整理)。
空间布局:功能分区(耕地集中连片区、生态修复区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
资金与效益测算
估算总投资(财政、社会资本、指标交易等来源),预测经济效益(耕地流转收益)、生态效益(碳汇增加)。
五、立项申报与合规性审查
通过多级审批确保项目合规。
县级初审
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审查合规性(如是否符合“三区三线”)、可行性(资金、技术)。
市级审核
复核方案科学性(目标合理性)、完整性(附件齐全),重点审查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比例(新增≥调整面积5%)。
省级备案
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备案,同步推送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通过后正式立项。
六、政策衔接与资源整合
提前对接政策与资源,为实施创造条件。
资金政策对接
整合中央/省级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对接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融资需求。
社会资本引入
通过招商推介会吸引农业龙头、文旅企业参与,明确合作模式(PPP、EPC)。
关键要点总结
合规性优先:确保整治区域不触碰“三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调整需严格遵循“数量有增、质量提升”原则。
科学性与可行性平衡:通过潜力评估与村民意愿调查,避免“拍脑袋”决策。
全链条设计:从立项到管护全周期统筹,确保整治成果可持续。
通过系统化前置工作,可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精准的“顶层设计”,降低实施风险,提升综合效益。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