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建设用地整治的实施策略
本站 2025/9/10 9:04:59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农用地整治以“提质量、增产能、保生态”为核心,建设用地整治以“盘存量、优布局、促集约”为目标。二者的实施策略需紧扣“全要素统筹、全链条融合”原则,结合区域实际问题精准施策。以下是具体实施策略:
一、农用地整治的实施策略:聚焦“耕地提质与生态韧性”
农用地整治的关键是破解“碎片化、低质化、生态弱”问题,通过工程技术+生态手段,打造“高产、优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空间。
1. 土地平整与规模经营:破解碎片化痛点
精准归并地块:基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零散耕地(单块面积<0.8亩)进行摸查,制定“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的归并方案。例如,湖南益阳采用“激光平地技术”,将1.2万亩零散稻田整合为200-500亩的连片地块,机械作业效率提升40%。
引导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将整治后的连片耕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如浙江嘉兴推行“整村流转+企业承包”模式,整治后的耕地亩均产值从1500元提升至3500元。
2. 土壤改良与质量提升:解决退化问题
分类施策改良:针对不同土壤退化类型(酸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有机质低),采取针对性措施:
酸化耕地:增施石灰、生物炭调节pH值(如江西赣州对10万亩酸性红壤增施石灰,pH值从4.5提升至5.8);
盐碱地:采用“暗管排盐+种植耐盐作物”(如山东东营通过暗管排出盐分,种植藜麦、甜高粱,亩均收益超2000元);
有机质低:推广“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如江苏扬州每年推广秸秆还田200万亩,增施有机肥10万吨,土壤有机质年均提升0.1%)。
表土剥离回填:对建设占用耕地的表土进行剥离(厚度≥30cm),用于补充耕地的土壤改良,确保“占优补优”。
3. 设施配套与智慧化:提升生产效率
完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字设施:
水:新建/改造灌溉渠道(采用PE管材或生态砖护砌),配套节水灌溉设备(滴灌、喷灌),解决“旱能灌、涝能排”问题;
路:修建机耕路(宽度4-6米,硬化或碎石路面),连接连片地块与村庄,方便农机通行;
智慧:安装土壤墒情监测站、病虫害预警系统、无人机巡检设备,实现“远程监控、精准管理”(如安徽合肥的智慧农田,农药使用量减少25%,产量提升15%)。
4. 生态修复与景观优化:构建可持续农田
生态渠系建设:用“生态砖+水生植物”替代硬化渠道,保护沟渠内的生物栖息地(如青蛙、鱼类);
农田防护林:在农田周边种植乡土树种(如杨树、槐树),形成防风林带,减少水土流失;
景观化设计: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稻田画”“油菜花海”等景观农田,推动农旅融合(如贵州兴义的“万峰林稻田景观”,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二、建设用地整治的实施策略:聚焦“存量激活与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整治的核心是盘活农村“沉睡”的建设用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现“腾空间、提价值、惠民生”。
1. 低效宅基地整治:解决空心化问题
分类拆旧复垦:对闲置宅基地(危旧房、一户多宅)进行调查,区分“可复垦”与“可保留”类型:
可复垦:拆除后复垦为耕地或园地,按“占补平衡”要求补充耕地(如福建三明对1.5万亩空心房拆旧复垦,新增耕地1.2万亩);
可保留: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进行“微改造”(修复古墙、古井,保留乡土风貌),发展民宿或文创产业(如浙江松阳的“传统村落整治”,吸引艺术家入驻,带动农民增收)。
集中安置与权益保障:对拆旧农户,采取“货币补偿+安置房+入股分红”三种方式保障权益:
货币补偿:按宅基地面积给予现金补偿(如河南郑州每亩补偿15万元);
安置房:建设集中居住社区,配套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
入股分红:将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收益折算为股份,农民分享产业收益(如四川成都的“宅基地入股”,农民每年分红超5000元)。
2. 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推动产业升级
“退二进三”转型:对位于村庄内部、污染严重或产能低下的工业用地,引导转型为商业、研发或文旅用地。例如,上海嘉定将某旧厂房改造为“汽车科创园区”,引入10家研发企业,亩均产值从500万元提升至2000万元;
“工改工”提质:对保留的工业用地,进行“厂房加层、设备更新”,提升土地容积率(如广东东莞的“工改M0”项目,容积率从1.0提升至2.5,新增产业空间300万平方米)。
3. 增减挂钩与指标交易:激活指标价值
拆旧复垦产生指标:将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生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
跨区域指标交易:将节余指标在省域或跨省调剂,收益反哺农村。例如,安徽金寨县通过宅基地复垦生成1.2万亩节余指标,调剂至江苏、浙江,获得资金50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学校建设;
指标质押融资:将节余指标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支持整治项目(如河南洛阳用1000亩指标质押,获得贷款8亿元)。
4. 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消除环境隐患
矿山修复:对露天矿坑、尾矿库进行“复绿+复垦”,例如,山西大同将某煤矿塌陷区改造为“湿地公园”,修复植被500亩,吸引鸟类栖息;
污染地块治理:对工业污染地块,采用“物理修复(客土置换)+化学修复(重金属钝化)+生物修复(植物提取)”组合技术,消除污染风险(如湖北武汉某化工厂遗址,修复后用于建设社区公园)。
三、协同实施的关键策略:打通“农地”与“建设用地”的联动通道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整治并非孤立,需通过政策联动、空间统筹、权益共享实现协同:
1. “占补平衡+增减挂钩”联动
用“占补平衡”补充因建设占用的耕地,用“增减挂钩”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形成“耕地保护-指标生成-城镇发展”的闭环。例如,某县建工业园区占用100亩耕地→通过占补平衡复垦100亩耕地→同时将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为50亩耕地→腾出50亩城镇指标用于园区扩建。
2. “三生”空间统筹布局
通过整治将农用地(连片耕地)、建设用地(集中居住区、产业园区)、生态空间(河道、林地)有机衔接,形成“田成方、村集聚、生态优”的格局。例如,湖南长沙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将整治后的耕地与民宿区、采摘园结合,实现“农业+文旅”融合。
3. 长效管护机制
田长制:设立县、乡、村三级田长,负责耕地保护与设施运维;
设施运维基金: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指标交易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渠道、机耕路的日常维护;
农民参与管护:雇佣村民作为“农田管护员”,负责巡逻、简单维修,增加农民收入。
四、保障措施:确保策略落地
技术支撑: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监测整治效果,用智慧农业设备提升生产效率;
政策保障:出台地方实施细则,明确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的操作流程与收益分配;
公众参与:项目规划阶段征求村民意见,实施阶段邀请村民监督,确保“整治为民”。
总结
农用地整治的核心是“让耕地更肥、更连、更生态”,建设用地整治的核心是“让土地更省、更活、更值钱”。二者通过协同策略,实现“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多重目标,最终推动乡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一句话:农用地整治“强基”,建设用地整治“活棋”,协同发力才能下好全域整治“一盘棋”。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