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可行性分析及关键要点

本站     2025/9/15 8:51:17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是国家严守耕地红线的“例外性操作”,其可行性分析需紧扣“必要性、合规性、安全性、权益性”四大核心,既要回应“为什么必须调”,也要回答“怎么调才能保得住”,确保调整后“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优化”。以下是系统性的可行性分析框架及关键要点,结合政策要求与试点实践整理:

一、政策前提:明确“能调”与“不能调”的边界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需严格遵循**“三严禁、四必须”**的政策底线(源自《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自然资源部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严禁调整:非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如一般工业项目、商业开发)、生态保护红线外的耕地、质量等级高的连片永久基本农田;

允许调整:仅限以下情形(需同时满足):

重大项目刚需: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等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永久基本农田;

生态修复需要:原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或生态脆弱区(如水土流失严重区、矿山废弃地),需退出转为生态用地;

划定错误修正: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存在错划、漏划、质量不符(如将坡度>25度的坡耕地划入),需纠正;

布局优化需求:因村庄规划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需局部整合零散永久基本农田,提升连片度。

二、可行性分析的核心内容

(一)调整的必要性分析:“必须调”的理由

需用数据与事实证明调整的紧迫性,避免“为调而调”:

重大项目类:说明项目的重要性(如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高铁干线),附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明确“无其他选址方案”;

生态修复类:提供原永久基本农田的生态问题评估(如土壤重金属超标、属于地质灾害隐患区),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

划定错误类:用遥感影像+实地核查证明原划定的问题(如将坡耕地、园地误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附质量等级鉴定报告;

布局优化类:分析原永久基本农田的碎片化程度(如单块面积<5亩的占比>60%),说明整合后可提升机械化耕作效率。

(二)调整的条件符合性分析:“可以调”的依据

对照政策要求,逐一验证调整是否符合条件:

项目类调整:项目是否纳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清单?选址是否真的无法避让?

生态类调整:原永久基本农田是否在生态保护红线内?退出后是否用于生态修复(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

修正类调整:原划定的错误是否经县级自然资源部门确认?补划的耕地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优化类调整:整合后的永久基本农田是否连片度≥80%?是否有配套的农田设施(灌溉、机耕路)?

(三)调整的范围与方式:“怎么调”的方案

调整需坚持**“最小范围、等量补划、质量相当”**原则,具体方案包括:

调出范围:明确调出的位置、面积、地类(如某村100亩坡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现因生态修复调出);

补划方案:

来源:补划的耕地需来自未利用地开垦(如荒草地、盐碱地)、低效建设用地复垦(如空心村、废弃厂房)、现有耕地提质改造(如中低产田改造);

质量要求:补划耕地的质量等级不得低于调出的(如调出的是“良等地”,补划的需是“良等地”或通过土壤改良达到);

位置要求:补划的耕地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且连片度≥70%、灌溉保证率≥70%。

(四)影响评估:“调了之后会不会有问题”

需量化分析调整对粮食安全、生态、农民权益的影响:

粮食安全影响:

计算产能损失:调出的永久基本农田亩均粮食产量×调出面积(如100亩×500公斤/亩=5万公斤);

计算产能补充:补划耕地的亩均产量×补划面积(如100亩×500公斤/亩=5万公斤);

结论:产能是否“占补平衡”(需≥100%)。

生态影响:

若为生态类调整:分析退出永久基本农田后,生态修复的效果(如水土流失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增加);

若为项目类调整:评估项目对周边生态的影响(如是否采取生态防护措施)。

农民权益影响:

调出永久基本农田的农户,是否获得合理补偿(如耕地开垦费、地上附着物补偿)?

补划的耕地,是否明确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是否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如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五)风险防控:“怎么避免调整后反弹”

需制定长效机制,防止调整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再次被占用或“非粮化”:

监管机制:将调整后的永久基本农田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时监控用途;

激励机制:对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农户给予补贴(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破坏的给予处罚;

责任机制:明确县级政府、乡镇政府的主体责任,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纳入绩效考核。

三、可行性分析的成果形式

可行性分析需形成书面报告,包含以下内容:

项目概况:调整的原因、背景、涉及的范围;

必要性论证:用数据证明“必须调”;

合规性分析:对照政策验证“可以调”;

调整方案:调出与补划的具体位置、面积、质量;

影响评估:粮食、生态、农民权益的影响;

风险防控:防止反弹的措施;

结论与建议:明确调整是否可行,若可行,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四、案例参考:某省级水利项目永久基本农田调整

项目背景:某省拟建设大型水库,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500亩;

必要性分析:水库是省级重点防洪工程,无其他选址方案;

合规性分析:项目纳入省级重点项目清单,调出的永久基本农田为坡耕地(坡度>15度),符合修正类调整条件;

调整方案:调出500亩坡耕地,补划500亩未利用地开垦的耕地(质量等级为“良等地”);

影响评估:产能占补平衡(500亩×450公斤/亩=22.5万公斤);生态方面,调出的坡耕地退出后,实施水土保持林种植,水土流失率下降40%;

风险防控:补划的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灌溉设施,明确农户承包经营权;

结论:调整可行。

五、关键注意事项

从严把控: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是“最后手段”,能不调就不调;

公众参与:必须征求农户、村“两委”的意见,避免“强制调整”;

数据真实:调出与补划的耕地面积、质量需经第三方机构核查;

动态监测:调整后需定期检查,防止“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

总结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可行性分析,本质是**“在底线之上找平衡”**——既要保障国家重大项目、生态修复的需求,又要守住粮食安全与农民权益的底线。其核心逻辑是:必要性→合规性→可行性→安全性,只有四者同时满足,调整才具有现实意义。

(注:具体分析需结合当地政策调整,建议参考《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整改工作方案》《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通知》。)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