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调查步骤

本站     2025/9/12 16:19:57    

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调查是识别区域问题、量化整治空间、明确实施重点的关键前置环节,核心是通过“现状摸查→问题诊断→潜力测算→价值评估”,回答“哪里能整、整什么、整多少”的问题。以下是标准化步骤及具体操作要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试点实践整理:

一、前期准备:搭框架、明边界、聚共识

潜力调查的起点是明确调查范围、目标和方法,避免“盲目撒网”。

1. 组织与机制准备

成立乡镇潜力调查小组:由乡镇政府牵头,自然资源所、农业农村办、生态环境办、村“两委”负责人参与,必要时邀请县级自然资源局、规划院专家指导。

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范围(一般以乡镇行政边界为单元,或聚焦连片问题区域)、内容框架(土地利用、耕地质量、村庄建设、生态本底、产业现状)、时间节点和技术路线。

2. 资料收集:多源数据整合

收集基础地理、土地资源、社会经济、政策规划四大类资料,形成“数据底板”:

基础地理数据:最新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DEM地形图、遥感影像(分辨率≥0.5米,反映地表覆盖和斑块破碎度);

土地资源数据: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自然资源部统一测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三区三线”矢量数据、土地流转台账;

村庄建设数据:村庄规划(若有)、宅基地确权登记数据、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图、空心村现状统计(闲置宅基地/房屋数量、面积);

生态与产业数据:生态保护红线、水土流失分布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数据、特色产业(如种植、养殖、文旅)分布及产值;

社会经济数据:乡镇GDP、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对比(反映空心化程度)。

3. 技术工具准备

采用**“3S技术+实地核查”**:用ArcGIS处理遥感影像和解译土地利用类型;用GPS定位实地核查关键斑块(如碎片化耕地、空心村);

设计调查表格: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核查表》《耕地质量问题登记表》《村庄闲置资源清单》《生态退化区域台账》。

二、现状调研:摸清“家底”与“痛点”

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群众访”**三维方式,全面掌握乡镇土地利用的真实状态和问题。

1. 遥感解译与空间分析

利用高分卫星影像或无人机航拍,解译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宅基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度(计算耕地斑块平均面积、村庄建设用地分散度)、生态退化区域(如水土流失斑块、裸露矿山)。

输出空间分布图:标注“碎片化耕地集中区”“空心村分布区”“生态敏感退化区”等潜在整治靶区。

2. 实地核查与样点调查

耕地质量核查:选取典型耕地斑块,测量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耕作层厚度,验证遥感解译的耕地质量问题(如酸化、板结);

村庄建设核查:入户调查闲置宅基地的权属、面积、房屋状态(危房/闲置/半闲置),统计公共服务设施(卫生室、文化广场)的覆盖缺口;

生态本底核查:实地查看河道淤积情况、矿山修复现状、农业面源污染点位(如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堆放点)。

3. 村民访谈与需求征集

召开村“两委”座谈会:了解村庄发展的核心诉求(如“想连片耕地搞规模种植”“想拆空心房建文化礼堂”);

开展农户问卷调查:重点询问“对整治的期待”(如是否愿意退出闲置宅基地、希望整治后发展什么产业)、“顾虑”(如土地权属会不会变、补偿标准是否合理)。

三、问题诊断:定位“可整治的问题”

基于现状调研数据,分类梳理问题清单,筛选“通过全域整治可以解决或缓解”的核心问题(避免“泛问题化”)。

1. 土地资源类问题

耕地碎片化:单块耕地面积<5亩的斑块占比、耕地连片度(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密度”指标衡量);

耕地质量退化:中低产田占比、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县域平均水平的耕地面积;

建设用地低效:村庄人均建设用地>150?的行政村占比、闲置宅基地面积占总宅基地的比例。

2. 村庄建设类问题

布局无序:自然村数量>5个/行政村、“散点村”占比;

公共服务缺失:缺乏村卫生室/文化广场的行政村占比、服务半径超过2公里的设施数量。

3. 生态类问题

水土流失:侵蚀模数>2000t/km²·a的区域面积、河道淤积长度;

污染退化:农业面源污染超标区域面积、矿山废弃地面积。

4. 产业类问题

土地分散:特色产业(如茶叶、水果)种植地块碎片化率;

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

四、潜力测算:量化“可释放的空间”

针对诊断出的问题,用指标和模型测算各板块的整治潜力,回答“能整出多少耕地、盘活多少建设用地、修复多少生态”。

1. 耕地提质与增量潜力

碎片化耕地整合潜力:计算“现状碎片化耕地面积×(1-目标连片度)”,如某乡镇有5000亩碎片化耕地(单块<5亩),目标连片度提升至80%,则整合潜力为5000×(1-80%)=1000亩;

中低产田改造潜力:中低产田面积×单产提升率,如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后可提升产量15%,则粮食增产潜力为1500吨;

耕地占补平衡潜力:通过空心村复垦、低效园地/林地还耕,测算可新增耕地面积(需符合“占补平衡”质量要求)。

2. 村庄整治与空间优化潜力

闲置宅基地复垦潜力:闲置宅基地面积×复垦系数(一般取0.7-0.9,取决于土壤条件),如某村有100亩闲置宅基地,复垦系数0.8,则可增加耕地80亩;

村庄布局优化潜力:通过“缩村并点”,测算可减少的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如合并3个自然村,减少建设用地50亩);

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潜力: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测算需新增/扩建的设施面积(如新建1个村卫生室需用地500?)。

3. 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潜力

水土流失治理潜力: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如80%),如2万亩流失区,治理潜力为1.6万亩;

矿山生态修复潜力:矿山废弃地面积×修复率(如70%),如500亩矿山,修复潜力为350亩;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潜力: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提升空间、生态拦截沟建设长度。

4. 产业融合与效益提升潜力

土地整合带动产业规模潜力:整合后的连片耕地面积×产业亩均产值(如整合1万亩耕地种有机稻,亩均产值5000元,则产业产值潜力5000万元);

闲置资源激活产业潜力:闲置农房面积×民宿/文创产业单位面积产值(如100亩闲置农房,每亩产值2万元,则产值潜力200万元)。

五、综合评价:确定“整治优先级”

通过多因素加权评价,将潜力转化为“整治价值”,筛选优先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方向。

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问题突出性、潜力大小、政策符合性、群众意愿四大类指标,赋予权重(示例):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问题突出性    0.3    耕地碎片化率    0.1    

空心村占比    0.1    

水土流失率    0.1    

潜力大小    0.4    耕地整合潜力    0.15    

宅基地复垦潜力    0.1    

生态修复潜力    0.15    

政策符合性    0.2    是否符合“三区三线”管控    0.1    

是否对接村庄规划    0.1    

群众意愿    0.1    村民对整治的支持率    0.1    

2. 量化评分与排序

对每个行政村或自然村打分,按得分高低排序,确定优先整治区域(如得分前30%的村为“重点整治村”)和整治方向(如某村“耕地碎片化+空心村”问题突出,优先开展“田宅联动整治”)。

六、成果编制与应用

将调查结果整理为可操作的成果体系,支撑后续实施方案编制和决策。

1. 文字成果

《XX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调查报告》:包括现状分析、问题诊断、潜力测算、优先级评价、实施建议;

《整治潜力分类清单》:分耕地、村庄、生态、产业四大类,列出每个潜力点的位置、面积、整治方式。

2. 空间成果

《潜力分布图》:叠加“优先整治区域”“耕地整合潜力区”“村庄复垦潜力区”“生态修复潜力区”;

GIS数据库:包含土地利用、耕地质量、村庄现状、生态本底的矢量数据,便于后续动态管理。

3. 应用方向

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提供依据,明确“哪里该保、哪里该整”;

为整治实施方案设计提供靶区,聚焦高潜力区域开展工程;

为资金申请提供支撑,量化整治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如新增耕地指标可交易、产业产值提升)。

关键注意事项

群众主体:潜力调查需全程征求村民意见,避免“政府单方面定调”;

数据准确:遥感解译需结合实地核查,避免“图上谈兵”;

政策合规:潜力测算需符合“三区三线”和耕地保护要求,不突破红线;

动态更新:潜力调查成果需定期更新(如每2年一次),反映乡村发展的变化。

案例参考

浙江省某乡镇:通过潜力调查发现“1.2万亩碎片化耕地”和“80亩闲置宅基地”,优先开展“田宅联动整治”,整合后新增高标准农田1万亩,复垦耕地60亩,打造“稻花香”田园综合体,带动农民增收200万元/年;

贵州省某乡镇:通过生态修复潜力测算,发现“500亩矿山废弃地”和“2万亩水土流失区”,实施“矿山复绿+坡耕地还林”,修复后发展经果林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总结: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调查的核心是**“用数据说话、以问题为导向、凭潜力定方向”**,通过标准化步骤摸清“整治空间”,为后续精准实施奠定基础。其成果不仅是“潜力清单”,更是“乡村发展的诊断书”和“整治行动的路线图”。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