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设施配套需求调研

本站     2025/9/15 8:53:53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设施配套需求调研是优化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整治成效可持续性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性调查与分析,精准识别现状短板、量化需求规模、明确建设时序,为基础设施规划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调研框架、方法及实施要点,结合政策要求与实践案例整理:

一、调研内容体系

1. 交通设施

现状摸查:

村内道路通达率(硬化率、宽度)、主干道连接性(与县域路网衔接);

农田机耕路密度(是否满足农机通行)、田间道路损毁情况。

需求分析:

重点区域(如高标准农田、产业园区)的道路升级需求;

村民出行痛点(如雨天泥泞路段、公交站点覆盖率)。

2. 水利设施

现状摸查:

灌溉保证率(有效灌溉面积占比)、排水防涝能力(河道淤积、泵站运行状态);

农田水利设施完好率(沟渠、水闸、塘坝)。

需求分析:

干旱/洪涝频发区的防洪排涝设施缺口;

高标准农田的节水灌溉系统(滴灌、喷灌)覆盖率提升需求。

3. 能源设施

现状摸查:

电力供应稳定性(电压波动、供电半径)、燃气管网覆盖率;

新能源设施(光伏、沼气)应用现状。

需求分析:

产业园区的电力扩容需求(如农产品加工厂用电负荷);

生态修复区的新能源配套(如光伏灌溉系统)。

4. 公共服务设施

现状摸查:

村卫生室、文化礼堂、快递驿站等设施的服务半径与覆盖率;

教育设施(幼儿园、小学)的学位缺口与校舍条件。

需求分析:

人口集聚区的公共服务扩容需求(如安置社区配套学校);

特殊群体需求(如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无障碍设施)。

5. 数字化设施

现状摸查:

5G网络覆盖率、光纤入户率;

农业物联网(土壤墒情监测、智能灌溉)应用水平。

需求分析: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数字化基建缺口;

村庄治理的数字化平台(如“数字乡村”管理系统)建设需求。

二、调研方法与工具

1. 数据采集方法

遥感与GIS分析:

利用高分卫星影像解译道路密度、农田水利设施分布;

构建基础设施“一张图”数据库(叠加现状与规划数据)。

实地核查:

选取典型村组,实地测量道路宽度、沟渠断面尺寸;

检测水质(灌溉水pH值、重金属含量)、电力负荷峰值。

问卷调查与访谈:

设计《基础设施需求问卷》,覆盖村民对道路、水利、医疗等设施的满意度及改进建议;

访谈村干部、企业主,了解产业配套需求(如冷链物流仓库、电商服务站)。

2. 需求量化模型

四象限分析法:

按“紧急程度-实施难度”矩阵划分需求优先级(如“高紧急-高难度”优先争取上级资金)。

设施服务能力评估:

计算道路服务半径达标率(如行政村主干道应覆盖所有自然村)、供水保证率缺口。

三、技术标准与合规性

1. 规划衔接

上位规划约束:

基础设施布局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如村庄道路宽度不小于4.5米);

避开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如污水处理站选址需避让水源地)。

行业标准适配:

农田水利设施按《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设计;

农村道路按《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确定技术等级。

2. 生态友好性

低影响开发:

道路建设采用透水路面,减少径流污染;

污水处理设施配套人工湿地,实现生态净化。

四、典型案例参考

案例1:浙江衢江富里全域整治

需求调研重点:

现状:荒山丘陵区无灌溉设施,道路狭窄(仅3米宽),电力供应不足;

需求:新建泵站8座、田间道路92公里,扩容电网满足现代农业用电。

实施成效:

整治后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30%,农机作业效率提升50%;

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农产品损耗率从15%降至5%。

案例2:山东新泰惠美田园综合体

需求调研重点:

现状:采煤沉陷区道路损毁严重,缺乏公共服务设施;

需求:修复矿区道路15公里,新建社区医院、文化广场。

实施成效:

道路修复后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40%;

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人口增加2000人,村民满意度提升至90%。

五、成果输出与应用

1. 调研报告核心内容

基础设施现状图:标注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分布;

需求清单与优先级表:按“基础设施类型-问题描述-需求强度-建议方案”列示;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测算道路硬化、管网铺设等项目的单位成本与综合效益。

2. 成果应用方向

规划编制:指导全域土地整治实施方案中的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资金申请:作为申请财政补助、专项债的重要依据(如证明某区域道路缺口需省级资金支持);

项目立项:支撑高标准农田、农村公路等项目纳入年度建设计划。

六、注意事项

村民参与: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访谈确保需求真实反映,避免“政府主导式”调研;

动态更新:基础设施需求随人口流动、产业变化而动态调整(如乡村旅游兴起需新增停车场);

风险预判:评估建设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道路施工避开农忙季)。

全域土地整治中的基础设施配套需求调研需以问题导向、数据驱动、标准引领为核心,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科学分析,精准识别“短板”与“痛点”,最终实现“路通、水畅、电稳、服务优”的乡村基础设施升级目标。其成果不仅是整治方案的技术支撑,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基石。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