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整治前期谋划的关键环节、核心内容与实操要点

本站     2025/9/17 10:36:57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前期谋划是项目成功落地的“地基”,核心是通过精准摸底、系统诊断、科学定位、资源整合,解决“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的根本问题,避免后续实施中的“盲目性”与“返工”。以下是前期谋划的关键环节、核心内容与实操要点

一、前期谋划的核心目标

解决“四大问题”:

  1. 现状清:摸准土地、人口、产业、生态的“家底”;

  2. 问题明:找准农村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农民需求的“痛点”;

  3. 方向准:结合区域特色确定整治的“功能定位”;

  4. 资源聚:整合政策、资金、人力等要素,保障项目可行。

二、前期谋划的关键环节与实操要点

(一)第一步:全面调研——“摸准家底”

调研是前期谋划的基础,需采用“数据+实地+访谈”三位一体方法,确保信息真实、全面。

  1. 数据采集:用“大数据”画像

    • 土地资源数据:收集国土三调/四调数据、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建设用地现状(宅基地、产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

    • 自然资源数据:地形地貌(平原/山区/丘陵)、气候水文(降水、灌溉条件)、土壤类型(黑土/红壤/盐碱土)、水资源分布(河流、水库);

    • 社会经济数据: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占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导产业(农业/工业/文旅)、集体资产(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

    • 政策数据:上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2. 实地踏勘:用“脚底板”验证

    • 农用地:核查耕地碎片化程度(统计单块耕地面积<0.5亩的区域占比)、土壤退化情况(如酸化、盐碱化、板结)、灌溉设施覆盖率(是否有主干渠、机井);

    • 建设用地:调研村庄布局(自然村数量、规模)、空心化程度(闲置宅基地/农房占比)、公共设施短板(是否有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

    • 生态空间:排查河道淤积、林地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节点,记录“脏乱差”区域(如垃圾堆放点、污水沟)。

  3. 农民访谈:用“真心话”找需求

    • 对当前生产生活的核心诉求(如“想修灌溉渠”“希望集中居住”“担心失去土地”);

    • 对整治的担忧(如“补偿标准低”“失去老房子”“没活干”);

    • 入户调研:针对不同群体(纯农户、兼业户、外出务工户)设计问卷,重点询问:

    • 村民座谈会:邀请村“两委”、老党员、乡贤、普通村民参加,公开讨论整治方向(如“要不要拆旧村”“要不要搞规模种植”),记录共识与分歧。

(二)第二步:问题诊断——“找准痛点”

将调研数据整理为**“问题清单”**,区分“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明确整治的“优先级”。常见痛点包括:

类别具体问题
农用地耕地碎片化(机械作业难)、土壤肥力下降(化肥依赖)、灌溉覆盖率低(靠天吃饭)
建设用地村庄分散(自然村多)、空心化(闲置宅基地多)、公共设施缺失(无幼儿园)
生态河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民需求收入低(依赖传统种植)、生活不便(无超市/公交)、文化记忆消失(古建拆除)
机制资金不足(财政紧张)、部门协同差(各自为政)、农民参与度低

(三)第三步:目标定位——“明确方向”

结合问题清单与区域特色,确定整治的核心功能量化目标,避免“千村一面”。

  1. 功能定位:结合区域角色

    • 农业主产区:定位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安全保障基地”(聚焦耕地提质、规模经营);

    • 城郊融合区:定位为“城乡要素流动节点”“都市农业体验区”(聚焦建设用地盘活、农旅融合);

    • 生态脆弱区:定位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试点”(聚焦生态治理、绿色发展);

    • 传统村落区:定位为“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示范区”(聚焦古建保留、文化传承)。

  2. 目标设定:量化可考核
    示例:

    • 耕地保护:新增耕地面积≥5%、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5-1个等级、灌溉保证率从60%提高至85%;

    • 空间优化:自然村数量减少30%、村庄集聚度提升至80%、闲置宅基地复垦率≥10%;

    • 产业发展: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如“稻虾共作”“生态茶园”)、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年;

    • 生态修复:河道清淤率100%、林地覆盖率提升至4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0%;

    • 农民权益:农民参与率≥90%、满意度≥85%、集体收益分红覆盖率达100%。

(四)第四步:资源整合——“聚齐要素”

前期谋划需摸清可用资源,明确“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找、技术怎么解决”,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 资金资源

    • 财政资金:梳理上级专项(如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农田水利资金)、本级财政预算;

    • 政策金融:对接国开行、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如“全域土地整治贷”);

    • 社会资本:联系农业企业、文旅公司(如引入企业投资“稻虾加工车间”“民宿集群”);

    • 集体资产:盘活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如通过入市获取收益)。

  2. 人力资源

    • 组织保障:成立“项目前期谋划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参与);

    • 技术支撑:引入测绘院(做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院(做空间布局方案)、农业科研院所(解决土壤改良问题);

    • 乡贤力量:邀请本地企业家、退休干部参与,协助动员农民、筹集资金。

  3. 政策资源

    • 对接上级政策:如“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政策、生态补偿政策;

    • 争取试点:申报“省级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获取额外支持。

(五)第五步:机制搭建——“保障落地”

  1. 协同机制:建立“县级统筹、乡镇主体、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明确各部门职责(如自然资源局负责土地整理、农业农村局负责产业规划、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

  2. 公众参与机制:制定“村民议事规则”,定期召开座谈会、公示项目进展,确保农民“全程参与”(如整治区域划定需村民签字同意)。

  3. 风险防控机制:提前评估资金风险(如避免隐性债务)、生态风险(如禁止挖山填湖)、社会风险(如妥善解决拆迁安置),制定应急预案。

(六)第六步:成果输出——“形成谋划报告”

前期谋划完成后,需形成系列成果,作为后续编制实施方案的依据:

  1. 调研报告:涵盖现状分析、问题诊断、农民意愿;

  2. 目标定位报告:明确项目功能、量化目标;

  3. 资源清单:梳理资金、人力、政策资源;

  4. 初步方案:包括空间布局草图、工程类型(如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资金估算。

三、前期谋划的“避坑”要点

  1. 避免“拍脑袋”决策:所有结论需基于调研数据,严禁“领导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2. 避免“忽视农民意愿”:若农民反对整治核心内容(如强制拆旧村),需重新调整方案;

  3. 避免“重指标轻实效”:严禁为“凑新增耕地面积”破坏生态(如占用林地造地);

  4. 避免“资金缺口”:前期需估算资金需求,确保“有钱干事”(如资金缺口>30%,需调整项目规模)。

四、典型案例:浙江某村前期谋划实践

  • 调研:通过入户访谈发现,农民最关心“灌溉难”“卖粮难”“居住环境差”;

  • 问题:耕地碎片化(单块<0.3亩)、灌溉覆盖率仅50%、闲置宅基地占比20%;

  • 定位:“稻虾共作+乡村旅游”示范村;

  • 资源:整合财政资金500万元、引入文旅企业投资800万元、盘活闲置宅基地10亩;

  • 成果:形成《XX村全域土地整治前期谋划报告》,明确“归并耕地2000亩、建设‘稻虾基地’、复垦闲置宅基地30亩”的目标。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前期谋划,本质是“用数据和调研说话”,核心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只有摸准家底、找准问题、定准方向、聚齐资源,才能让后续项目“接地气、能落地、见实效”,真正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