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GB50014-202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核心条款解读(污水管网设计部分)

本站     2025/6/19 15:29:24    

一、污水系统组成与厂网一体化要求

系统完整性(3.3.1条)
污水系统需包含收集管网、污水处理、深度处理、再生利用及污泥处置五大环节,强调全流程闭环管理。

厂网一体化:管网与污水处理厂需同步建设、同步投运,避免“重厂轻网”导致污水溢流。

案例:某新区建设中,因管网滞后导致污水处理厂长期低负荷运行,改造后实现厂网同步投运,污水处理效率提升30%。

污水收集范围(3.3.2条)

覆盖范围:所有用水过程产生的污水及受污染雨水径流必须纳入污水系统,包括工业废水、雨水径流等。

强制性要求:严禁雨污混接,分流制区域禁止污水接入雨水管网。

二、水质控制与防污染设计

进水水质限制(3.3.3条,强制性条文)

排入管网的污水需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禁止腐蚀性、毒性物质(如重金属、油类)直接排入。

设计对策:工业废水需单独收集预处理,达标后接入污水管网。

防外来水侵入(3.3.5条)

措施:管网系统需设置截流井、水封井(如3.3.5条要求),防止地下水、河水倒灌。

示例:地下管线密集区采用双闸阀+水封井组合,阻断倒灌路径。

污泥处理与除臭(3.3.10、3.3.16条)

污泥处置:污泥需减量化(含水率≤60%)、稳定化(厌氧消化)和资源化(如焚烧发电)。

除臭要求:格栅间、污泥泵站需设置硫化氢检测报警装置及强制通风系统。

三、管网水力设计与施工验收

设计重现期与径流控制(5.1.11条)

雨污分流区: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需结合内涝防治标准(如Ⅲ类城市≥3年一遇)。

径流污染控制:通过调蓄池、植草沟等设施削减初期雨水污染,调蓄容积按10~20年一遇暴雨量计算。

管材与接口(5.1.4、5.1.5条)

材质选择:污水管道优先采用耐腐蚀材料(如HDPE管、球墨铸铁管),严禁使用灰口铸铁管。

接口密封:承插式接口需采用橡胶圈密封,热熔接口需保证翻边均匀性(高度差≤0.5mm)。

严密性试验(5.1.12条)

试验标准:污水、合流管道需进行闭水试验,允许渗水量≤2L/(km·d)(DN≤1000mm)。

操作要点:试验水头为管顶内壁2m,30分钟水位降≤5mm为合格。

四、特殊场景设计要求

工业聚集区(3.3.4条)

工业废水需单独收集,设置预处理设施(如隔油池、中和池),避免冲击生化系统。

案例:某化工园区采用“企业预处理+管网输送+集中处理”模式,年减少COD排放1200吨。

地下管廊集成(5.15.3~5.15.9条)

管道布置:污水管应敷设在管廊底部,与电力、通信管保持≥1m净距。

安全措施:压力流管道进出管廊需设阀门,检修井间距≤50m。

生态敏感区(3.3.10条)

湿地、水源保护区等区域需采用全截流系统(截流倍数≥5),配套应急处理单元(如MBR膜反应器)。

五、智慧化与运维管理

监测与控制(新增条款)

管网关键节点需设置流量计、液位计,实现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

示例:某城市通过AI算法预测管网淤积风险,清淤效率提升40%。

维护管理(7.3.8、7.12.4条)

格栅间:每日清理栅渣,硫化氢浓度超10ppm时自动启动排风。

污泥处理:厌氧消化池气密性试验压力需≥1.5倍工作压力,防止甲烷泄漏。

核心条款应用流程图

污水系统设计流程: 1. 确定服务范围 → 2. 划分排水体制(雨污分流/合流) → 3. 计算设计流量(重现期+径流系数)   → 4. 选择管材与接口形式 → 5. 布置管网(重力流优先,压力流辅助) → 6. 设置截流井/调蓄池   → 7. 污泥处理方案设计 → 8. 智慧监测系统集成

常见问题与规范应对

问题                        规范要求             设计对策

雨污混接    3.3.2条禁止混接    加强管网排查,设置智能截流井    

管道淤积    5.2.5条限制最大流速(非金属管≤5m/s)    优化坡度(≥0.003),定期清淤    

污泥膨胀    3.3.10条要求稳定化处理    采用MBR工艺+化学除磷,控制污泥龄15~30天    

内涝风险    5.1.8条协调内涝防治设施    设置调蓄池+透水铺装,提升雨水渗透能力    

总结

GB50014-2021对污水管网设计的核心要求可归纳为:系统性(厂网一体)、安全性(防污染、防爆)、可持续性(资源化)。设计中需重点关注强制性条文(如3.3.3、5.1.12),结合水力模型与智慧监测,实现管网的高效运行与长期稳定。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