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污水管网雨季应对:初期雨水截流与调蓄池设计

本站     2025/6/19 15:26:11    

在污水管网设计中,雨季应对是保障系统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环节。初期雨水截流与调蓄池设计是两大核心技术,以下从设计原理、核心参数、工程实践三方面展开,结合规范要求与典型案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初期雨水截流设计

初期雨水(降雨前1030分钟)携带大量污染物(COD可达10003000mg/L),直接排入水体将引发黑臭。截流井是拦截污染物的核心设施,需精准设计参数与结构形式。

1. 截流倍数确定

截流倍数($n_0$)决定截流井的截流能力,需结合受纳水体环境容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确定:

规范要求(GB50014-2021):

一般区域:$n_0=1~3$;

敏感水域(如水源保护区):$n_0≥5$。

计算公式:
$$Q_{\text{截流}} = Q_{\text{旱流污水}} + n_0 \cdot Q_{\text{雨水}}$$

$Q_{\text{旱流污水}}$:污水管旱季流量;

$Q_{\text{雨水}}$:截流井上游汇水面积的雨水设计流量(按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示例:某合流制管网服务面积50公顷,设计降雨强度$q=500\,\text{L/(s·ha)}$,截流倍数$n_0=3$,则:
$$Q_{\text{截流}} = 0.5\,\text{万m³/d} + 3 \times \frac{500 \times 50}{3600} \approx 2.08\,\text{m³/s}$$

2. 截流井形式选择

截流井需兼顾截污效率与施工可行性,常见形式包括:

传统截流井:

结构:堰板+闸门,通过液位控制截流;

适用场景:地形平坦、汇水面积小(<10公顷)。

新型截流井:

旋流分离式:利用离心力分离泥沙与漂浮物,减少调蓄池淤积;

智能截流井:集成液位传感器与电动闸门,实现动态截流(如雨量小时全截流,大雨时部分直排)。

示例:某老城区合流制改造中,采用智能截流井(带超声波液位计),雨季根据实时雨量动态调整截流比例,溢流频次从年20次降至5次。

3. 截流井设计要点

防倒灌措施:设置鸭嘴阀或拍门,防止河水倒灌(尤其临河截流井);

防淤积设计:井底设0.5m深沉泥槽(坡度≥2%),定期清淤;

安全间距:截流井与污水处理厂间需保留足够距离(避免瞬时流量冲击),一般≥500m。

二、调蓄池设计

调蓄池是雨季“削峰填谷”的核心设施,需平衡容积合理性与经济性。

1. 容积计算

调蓄池容积需满足最大调蓄需求,计算方法包括:

经验公式法(适用于中小城市):
$$V = 10 \cdot \psi \cdot F \cdot h_{\text{径流}}$$

$V$:调蓄池容积(m³);

$\psi$:径流系数(0.6~0.8,硬质地面取高值);

$F$:汇水面积(ha);

$h_{\text{径流}}$:设计径流深度(mm,如50mm)。

模型模拟法(推荐):
通过SWMM或InfoWorks ICM模拟不同重现期降雨,确定调蓄池最优容积。例如:某区域5年一遇降雨需调蓄3000m³,10年一遇需5000m³,则设计容积取5000m³。

2. 类型选择

调蓄池需根据场地条件与功能需求选择形式:

地下式调蓄池:

优点:不占用地面空间,与景观融合;

缺点:施工难度大,需防渗处理(如HDPE防渗膜)。

地上式调蓄池:

优点:施工简便,便于维护;

缺点:占用土地资源,需做景观美化。

示例:某CBD区域采用地下式调蓄池(容积2000m³),设置于绿地下方,调蓄后污水经提升泵站送至污水处理厂,地面改造为景观公园。

3. 关键设计要点

进出水控制:

进水端设格栅(拦截漂浮物),出水端配可调堰门(调节流量);

池内设导流墙,避免短流(水流路径≥池长2倍)。

防渗与防腐:

池体采用钢筋混凝土+2mm厚HDPE防渗膜;

内壁涂刷环氧树脂防腐涂层(耐酸碱腐蚀)。

通风与除臭:

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换气次数≥6次/h);

安装生物除臭装置(如微生物滤池),避免异味扩散。

三、智慧化调控技术

现代调蓄池需结合物联网(IoT)与大数据提升运行效率:

实时监测:通过液位计、流量计监测管网与调蓄池状态;

自动控制:PLC/SCADA系统根据雨量动态调整截流阀开度;

预测模型:AI算法(如LSTM神经网络)预测降雨趋势,提前优化调度策略。

案例:某湾区城市采用“截流井+智能调蓄池”系统,通过实时数据联动,雨季溢流污染减少70%,污水处理厂负荷降低40%。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某合流制老城区改造

问题:雨季溢流频次高(年15次),COD超标严重。

方案:

新建智能截流井(截流倍数3),配套地下调蓄池(容积1500m³);

调蓄池与污水处理厂间增设提升泵站(扬程15m)。

效果:溢流频次降至3次/年,出水COD稳定<50mg/L。

案例2:某生态敏感区新建管网

问题:受纳水体为水源保护区,需零溢流。

方案:

采用全截流系统(截流倍数5),调蓄池容积3000m³;

调蓄池末端设MBR工艺应急处理单元(处理能力5000m³/d)。

效果:实现100%截流,出水达到Ⅲ类水标准。

五、设计注意事项

避免“重截流轻调蓄”:截流倍数需与调蓄池容积匹配,否则截流后污水溢流风险仍高;

注重生态保护:调蓄池选址避开地下水敏感区,防渗措施需严格验收;

运维成本可控:定期清理格栅与池底沉积物,智能系统需预留维护通道。

总结

初期雨水截流与调蓄池设计需以污染控制为核心,通过精准计算、合理选型、智慧调控实现“截得住、存得下、排得出”。未来趋势是融合数字化技术,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链条韧性排水系统。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