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水管网设计中,如何权衡服务范围划定和排水体制选择?
本站 2025/6/17 10:49:19
在污水管网设计中,服务范围划定(空间覆盖与污染源整合)与排水体制选择(分流制/合流制)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两个核心环节。两者的权衡需以“系统目标”为导向,结合政策要求、场地条件、经济成本、环境影响等多维度因素,通过“目标-约束-动态调整”的逻辑框架实现协同优化。以下从核心关联点、权衡维度、冲突解决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说明,提供具体操作方法。
一、服务范围划定与排水体制选择的核心关联点
两者并非独立决策,而是通过以下逻辑紧密关联:
1. 服务范围决定排水体制的适用性
服务范围的污染源特征:若服务范围内工业废水占比高(如化工园区),需优先选择分流制(避免与生活污水混合增加处理难度);若为居住区(生活污水为主),分流制或合流制均可(但需符合政策要求)。
服务范围的扩展性:若服务范围需预留远期开发用地(如新区),分流制的双系统布局更易扩展(新增雨水管/污水管独立铺设);若为老城区(地下空间饱和),合流制改造可能更现实(仅需增设截流井)。
2. 排水体制影响服务范围的边界划定
分流制的双管网需求:因需同步规划污水管与雨水管,服务范围需预留两套管网的空间(如管廊、埋深错位),可能缩小实际覆盖区域(避免与其他管线冲突)。
合流制的单管网限制:合流管需兼顾旱雨季流量,服务范围可能受限于地形坡度(如平原地区需缩短管网长度以减少提升泵站)。
3. 共同服务于“高效收集、经济可行、环境友好”的目标
两者的最终目标是构建“覆盖全面、运行稳定、成本可控、污染可控”的管网系统。例如:
新建区采用分流制+大范围覆盖,虽初期投资高但长期运维成本低、环境效益好;
老城区采用合流制+局部扩展,需通过截流井+调蓄池控制溢流污染,平衡改造难度与环境风险。
二、权衡的关键维度与操作方法
权衡需围绕以下核心维度展开,结合具体项目条件动态调整:
维度1:政策与规划导向
政策是两者权衡的“硬约束”,需优先遵循:
政策要求: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旧城区可结合改建逐步实现分流”。若服务范围为新建区,需强制选择分流制,并按分流制划定服务边界(覆盖所有规划地块);若为老城区改造,可评估现状合流制的可行性(如增设截流井),再划定服务范围(优先覆盖高污染区域)。
环保目标:若区域地表水体为饮用水源或生态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需严格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CSO),即使服务范围受限也需优先选择分流制(避免污水直排)。
示例:某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新建居住区,尽管场地平坦、投资有限,但因环保要求必须采用分流制,服务范围需覆盖所有规划建筑(确保生活污水100%接入污水管)。
维度2:场地条件与地形特征
场地条件直接影响两者的适配性,需“因地制宜”:
地形坡度:
地形陡峭区域(如山地):重力流条件好,分流制更易实施(污水管与雨水管可沿坡度自然布置),服务范围可扩展至更大区域;
地形平坦区域(如平原):合流制需频繁设置提升泵站(增加投资),若服务范围过大(管网过长),可能导致旱季流速不足(沉积严重),需缩小服务范围或改为分流制。
地下空间限制:
地下管线密集区(如老城区):合流制无需新建两套管网,服务范围可保留现状(减少开挖),但需评估截流井与调蓄池的施工空间(如道路下方是否有足够位置);
地下空间开阔区(如新区):分流制的双管网布局更灵活(可分设管廊),服务范围可按规划最大化覆盖。
示例:某老城区地下管线密集(电力、燃气、通信管纵横),现状为合流制,若需扩展服务范围至周边地块,优先选择合流制(避免大规模开挖),通过增设截流井覆盖新增地块,而非重新铺设污水管。
维度3:经济性与全生命周期成本
两者需从“初期投资+长期运维”角度综合评估:
分流制的成本结构:初期需建设污水管+雨水管(投资约1.5~2倍于合流制),但后期运维成本低(污水管流速高、清淤周期长,雨水管仅需雨季前清淤);
合流制的成本结构:初期投资低(仅一套管网),但后期需频繁清淤(合流管沉积严重)、维护截流井(闸门易锈蚀),且需配套调蓄池(增加20%~30%投资)。
决策方法: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对比两种方案的总费用(见表1)。若服务范围大、服务年限长(>20年),分流制的长期成本更低;若服务范围小、近期需改造(如5年内),合流制可能更经济。
表1 分流制与合流制全生命周期成本对比(示例)
项目
分流制(新建区)
合流制(老城区改造)
初期投资(万元) 8000(管网+附属设施) 5000(管网+截流井)
年运维成本(万元) 300(清淤+维修) 600(清淤+调蓄池维护)
20年总成本(万元) 8000+300×20=14000 5000+600×20=17000
维度4:环境影响与风险控制
两者的环境影响差异显著,需优先保障水环境安全:
分流制的环境效益: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至污水处理厂(COD去除率>90%),雨水资源化利用(如绿化灌溉)或达标排放,减少合流管溢流污染(CSO);
合流制的环境风险:雨季超量雨水携带沉积物、漂浮物溢流至水体(如COD浓度可达300~500mg/L),导致水体黑臭;若合流管渗漏(埋深大、接口老化),可能污染地下水。
决策原则:若服务范围内有敏感水体(如饮用水源地),即使场地受限也需优先选择分流制;若为一般河道,可评估合流制的溢流频次(如通过调蓄池将年溢流次数控制在10次以下)。
三、常见冲突的解决策略
在服务范围划定与排水体制选择的实际操作中,常遇到以下冲突,需针对性解决:
冲突1:服务范围需扩展,但排水体制限制管网布局
场景:某新建区规划范围扩大(原划定服务范围需延伸2km),但现状为合流制,若继续采用合流制需增设泵站(增加投资)。
解决策略:评估扩展区域的用地类型(如新增工业区污水量波动大),若为稳定生活污水,可局部改为分流制(新增污水管独立铺设),原合流制保留;若为混合区域,采用“合流制+调蓄池”方案(调蓄池暂存超量雨水,雨后排入污水管)。
冲突2:工业废水干扰,需调整服务范围或排水体制
场景:某服务范围内有1家日排含油废水500m³的工厂,若纳入合流制,可能导致油脂凝结堵塞管道;若单独分流,需增设工业废水专用管网。
解决策略:优先将工业废水单独收集(设置隔油预处理设施),再接入市政污水管(分流制);若场地限制无法单独分流,需扩大服务范围(纳入附近污水处理厂),或调整合流管坡度(加速油脂排出)。
冲突3:地形平坦导致合流管埋深过大,与分流制投资矛盾
场景:某平原老城区需改造合流制,若按分流制设计,污水管与雨水管需分别埋深1.5m(车行道下),总投资高;若继续合流制,埋深需达2.0m(避免沉积),施工难度大。
解决策略:采用“截流井+调蓄池”组合方案(合流制):截流井截流3倍旱季流量至污水管(埋深1.2m),超量雨水进入调蓄池(容积500m³,埋深1.0m),减少合流管埋深;后期逐步将服务范围内的工业企业迁出(降低污水量波动),为转为分流制预留条件。
冲突4:地下管线密集,无法同步铺设双管网(分流制)
场景:某老城区地下管线(电力、燃气、通信)密集,若按分流制铺设污水管与雨水管,需多次开挖道路,协调难度大。
解决策略:采用“非开挖修复+局部改造”方案:现状合流管保留(作为雨水管),通过CIPP紫外光固化修复破损段;新增污水管利用现有管廊(如电力管廊下方空间)或顶管施工(减少开挖),服务范围优先覆盖高污染区域(如居住小区、医院)。
四、总结:权衡的核心原则
服务范围划定与排水体制选择的权衡,本质是**“空间覆盖、系统结构、经济成本、环境影响”**的综合平衡。核心原则如下:
目标导向:以项目的核心目标(如环保优先、投资可控、近期实施)为基准,明确两者的优先级(如环保优先则选分流制,投资有限则选合流制)。
约束适配:结合场地地形、地下空间、现有管网等条件,选择与约束条件匹配的方案(如地形平坦选分流制,管线密集选合流制)。
动态调整: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与模型模拟(如SWMM),验证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及时调整服务范围边界或排水体制类型。
协同设计:多专业(规划、环保、市政)协同,确保服务范围与排水体制在空间布局、附属设施、运维管理上的衔接(如截流井位置与服务范围边界对齐)。
通过以上方法,可实现服务范围划定与排水体制选择的“最优解”,构建高效、经济、可持续的污水管网系统。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