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污水管网设计基础:地形地质与现状资料收集要点

本站     2025/6/17 10:54:05    

在污水管网设计中,地形地质条件与现状资料是设计的基础依据,直接影响管网的布局形式、埋深选择、基础处理及施工可行性。以下从地形地质资料收集要点与现状资料收集要点两方面展开,结合规范要求与工程实践,详细说明关键内容与应用方法。

一、地形地质资料收集要点

地形地质条件决定了管网的“物理环境”,需通过测绘、物探等手段获取精准数据,为管网的高程设计、坡度计算、基础选型提供支撑。

1. 地形资料收集

地形是管网布局的“骨架”,直接影响管网的走向、埋深及坡度设计。需重点收集以下内容:

地形图比例尺与精度:

新建区域:宜采用1:5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精度满足管线定位需求);

改造区域:需补充1:1000~1:5000现状地形图(标注现有建筑、道路、管线位置)。

关键要素:等高线(间距≤1m,平原区可放宽至2m)、地面高程点(密集区≥50m/点,稀疏区≥100m/点)、自然坡度(标注≥0.3%的区域,用于重力流管网布置)。

地形分析与高程控制:

陡坡区(坡度>0.5%):可利用重力流减少泵站,但需控制流速(≤5m/s)防冲刷;

平坦区(坡度<0.3%):需增设提升泵站或调整管网坡度(如采用跌水井);

山区/丘陵区:需避开滑坡、泥石流易发区,沿山体等高线布置管网。

确定区域最高点、最低点及自然坡向(如从东北向西南倾斜);

标注道路、河流、铁路等自然/人工地形的标高(如城市快速路标高、河道常水位);

分析地形对管网的影响:

示例:某平原新建区地形图显示,区域自然坡度为0.2%(小于0.3%),需通过人工调整管网坡度(如设置提升泵站)确保污水自流;若为山区(自然坡度0.8%),可直接沿山谷布置重力流管网。

2. 地质资料收集

地质条件影响管道基础处理、抗浮设计及施工安全,需通过地质勘察报告获取以下信息:

地层分布与岩性:

分层描述:从地表至基岩的各土层(如杂填土、粉质黏土、砂土、卵石层)的厚度、分布范围;

关键参数: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含水量、孔隙比、压缩模量、承载力特征值fₐk),用于计算管道基础承载力(如混凝土管需fₐk≥120kPa,HDPE管需fₐk≥80kPa)。

地下水位与水文地质:

地下水位标高(常年水位、丰水期/枯水期变幅);

地下水类型(潜水/承压水)、渗透系数(影响管道抗浮稳定性);

地下水腐蚀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测试pH值、硫酸盐含量、氯离子浓度,判断是否需防腐处理)。

不良地质现象:

软土(如淤泥、淤泥质土):需换填(厚度>3m时需桩基处理);

岩溶(喀斯特地貌):需探明溶洞分布,避免管道穿越(或采用套管隔离);

滑坡/崩塌体:需避开或采取加固措施(如锚杆支护)。

示例:某软土地基区域(淤泥层厚4m,fₐk=80kPa),设计DN600污水管时需换填3m厚碎石垫层(fₐk≥200kPa),并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接口采用橡胶圈密封,防不均匀沉降)。

3. 水文资料收集

水文条件影响管网与地表水体的衔接,需重点关注:

地表水体信息:河流、湖泊、湿地的常水位、最高/最低水位、流速、冲刷深度(如河流枯水期冲刷深度0.5m,需确保管道埋深>冲刷线1.0m);

降雨特征:年均降雨量、暴雨强度公式(用于合流制管网设计,如50年一遇暴雨强度q=500L/(s·hm²));

潮汐影响:沿海地区需考虑潮汐水位(如管道出口标高需高于高潮位0.5m,避免倒灌)。

二、现状资料收集要点

现状资料是管网设计的“现实依据”,需通过现场踏勘、探测、资料查阅等方式获取,重点关注现有管网、污染源、地下空间及排水口信息。

1. 现有管网资料收集

现有管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新管网的衔接方式与改造方案,需收集以下信息:

管网基础信息:

管径、材质(混凝土管、HDPE管、铸铁管等)、接口形式(承插式、热熔式);

走向与埋深(通过管网竣工图或物探成果,标注关键节点如弯头、检查井位置);

运行现状(是否堵塞、渗漏,可通过CCTV检测报告或清淤记录判断)。

管网服务范围与矛盾点:

现有管网覆盖区域(是否覆盖新建地块);

存在问题:断头管(如某支管未接入主干管)、瓶颈段(管径过小导致堵塞)、倒坡(下游管底高于上游);

与规划冲突:现有管网走向与新规划道路/建筑矛盾(如需调整或废除)。

示例:某老城区现状合流管为DN800混凝土管(接口老化渗漏),覆盖范围为东至中山路、南至解放河,但未覆盖新建的科技园区,需增设DN600污水支管接入现状合流管(需评估合流管剩余容量)。

2. 污染源分布资料

污染源是管网设计的“服务对象”,需明确其位置、类型、排放特征,确保污水能全部接入管网:

生活污染源:

居住小区(户数、人口密度、污水排放量,按人均日污水量150~250L计算);

公共建筑(学校、医院、商场,需单独收集特殊废水如医疗废水,需预处理达标后接入)。

工业污染源:

企业类型(化工、食品、电子等)、废水量(吨/日)、水质(pH、COD、SS、重金属等);

排放规律(连续/间歇)、排放口位置(是否靠近市政管网);

环保要求(如接管标准,COD≤500mg/L,氨氮≤45mg/L)。

农业污染源(仅农村地区):

农田退水(面积、化肥使用量,需收集至管网或就地处理);

畜禽养殖废水(养殖规模、废水排放量,需预处理(沼气池)后接入)。

示例:某工业园区有3家食品厂(日排废水分别为2000m³、1500m³、1000m³,COD=1500mg/L),需在管网设计中为其设置专用接入点(避免与生活污水混合后增加处理负荷)。

3. 地下空间与管线资料

地下管线是管网的“邻居”,需明确其位置、深度,避免施工冲突:

其他管线信息:

电力电缆(管沟/直埋,深度0.81.2m)、通信光缆(深度1.01.5m)、燃气管道(深度1.21.5m)、给水管(深度1.01.2m);

管线交叉点(如现状污水管与电力管沟交叉,需调整污水管埋深或增设套管)。

障碍物信息:

地下构筑物(人防工程、地铁隧道、地下商场),需标注其顶部埋深(如地铁隧道顶埋深8m,污水管需在其下方1m以上);

地面障碍物(树木、建筑物基础),需避开或迁移(如大树需保留,管网绕行)。

示例:某路段现状有电力管沟(深度1.2m)与污水管(原设计深度1.0m)交叉,需将污水管埋深调整为1.5m(增设砂石基础),或在电力管沟上方增设套管保护。

4. 排水口与受纳体信息

排水口是管网的“终点”,需明确其位置、标高及受纳水体的环境要求:

排水口位置与标高:

现状排水口坐标、管底标高(需与管网末端标高衔接,避免倒坡);

排放方式(直接排河、排入泵站提升),若为排河需标注河道常水位(如常水位2.0m,排水口标高需≥2.0m防倒灌)。

受纳水体环境要求:

水质标准(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III类水COD≤20mg/L);

环保限制(如禁止直排,需经预处理后接入污水处理厂)。

示例:某管网排水口位于XX河,河道常水位2.5m,现状排水口标高2.3m(低于常水位),需增设拍门(防止河水倒灌)或提升泵站(将污水提升至2.6m标高排放)。

三、资料收集的方法与验证

为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需采用“多手段结合、多源校验”的方法:

1. 资料收集方法

文献查阅:获取城市规划文件、地质勘察报告、管网竣工图、环保验收报告等官方资料;

现场踏勘:实地观察地形地貌(如是否有山体、河流)、现状管网(如检查井位置、管道破损)、污染源(如工厂排水口);

仪器探测:

管网探测:CCTV(闭路电视检测)、声呐(水下管道)、物探(雷达探测地下管线);

地质勘察:钻探(获取土层样本)、原位测试(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

访谈调研:与市政部门、环保部门、周边居民沟通,核实现状管网问题(如堵塞频次)、污染源排放规律。

2. 资料验证要点

时效性:优先采用近3年的资料(如管网竣工图超过5年需复核);

一致性:对比多源数据(如地形图与现场踏勘的高程偏差≤0.3m);

完整性:缺失信息需补充(如无地质勘察报告时,需补做简易触探试验)。

四、资料在设计中的应用

收集的地形地质与现状资料需贯穿设计全周期,具体应用如下:

高程设计:基于地形等高线与地下水位,确定管网起点标高、检查井间距(DN300管间距30~40m);

基础处理:根据地质承载力(如软土地基)选择砂石基础(厚度≥200mm)或桩基础;

管网布局:避开地下管线密集区(如电力管廊下方),沿地形坡度布置重力流管网;

附属设施:在地形低洼处设置沉砂池(防沉积),在不良地质段设置检查井(便于检修);

风险控制:针对合流制区域,结合现状管网堵塞情况增设截流井(减少溢流污染)。

总结

地形地质与现状资料是污水管网设计的“基石”,需通过精准收集、科学分析、多源验证,为管网的布局、基础处理、附属设施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其核心目标是避免后期施工冲突(如管线碰撞)、减少运维风险(如沉积堵塞),最终构建“安全、高效、经济”的污水收集系统。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