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市政设计之一条路的改造之路

本站     2017/12/18 10:03:41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 发布一年有余。在相关部门推进的街道综合改造试点中,天潼路因其沿线功能的丰富多样而更具代表性。且天潼路改造所经历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首先由上海市政院完成工程设计方案;当大家都认为它可以更好时,虹口区建交委和规划局委托上海市规划院景观分院进行总体方案研究;规划设计团队与工程设计团队深入对接后,新的工程设计方案最终出炉。
  用上海市规土局市政处处长胡晓忠的话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很用心,都在做突破和创新”。

  天潼路(河南北路-吴淞路段)位于虹口区四川社区的南部核心、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北部延伸区域。其沿线既有公济医院、邮政总局大楼、新亚大酒店、河滨大楼等重要历史建筑,也有广田108、苏宁宝丽嘉、中美信托等多个待建和在建项目。随着两侧地块的建设开发,该路段成为虹口区加快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发展廊道。复兴风貌魅力、激发空间活力,成为该路段改造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
  在确定工程方案设计之前,天潼路沿线的用地、历史建筑、街道特征、街道设施得到了全面梳理,经过对街道整体功能定位的再确立和场地分析,形成街道的整体设计方案。
  整体方案涵盖了道路和交通工程设计内容,同时包括了沿线权属单位自身的建筑和场地改造,以及道路沿线建筑界面和开放空间的等内容。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由区建委搭建了包括规划、建设、交通、绿化各政府部门和沿线权属单位在内的协商平台,并建立了工作联系单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实施计划。
  交通设计方面,方案在对观察和预测交通流量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道路断面、车速限制、步行道空间提出具体优化策略。为鼓励街道功能活动多样化,迎合未来绿色慢行的新需求,局部路段对机动车道数和车道宽度进行了适当缩减。为提高人行过街安全性,方案优化调整了局部道路交叉口的路缘石半径、放大过街等候区域面积。
  开放空间设计方面,方案以街道开放空间的公共性、通透性、游憩性为导向,构建出天潼路街道“绿地+广场+步行道+屋顶花园”的开放空间体系——
  根据沿线地块开发时序,梳理并开放已建地块内的开放空间,引导在建地块沿线的开放空间设计;梳理街道沿线空间结构,结合街道空间合理布局广场、公园;根据周边建筑功能,设计符合与其呼应的场地空间,如商务办公楼的入口广场空间、历史建筑前的驻留观赏空间;根据街道使用者需求,规划活动场地,策划满足市民游憩的主题活动空间。
  建筑提升方面,方案针对天潼路沿线底层店招、广告牌的色彩、样式与整体风貌不协调,街道各路段的高宽比悬殊,界面尺度差异过大等问题,形成了建筑内外的综合整治方案:加强天潼路沿线建筑立面秩序,形成完整的建筑观赏面; 规范建筑外立面附加物位置与样式,形成建筑序列、韵律感;缩小界面尺度差异;协调建筑物材质、样式与天潼路本有的风貌色彩之间的关系。
  景观改造方面,提升街道绿化品质,注重生态效益,兼顾天潼路本身的历史性和街道景观观赏性,形成完整的街道景观体系;打造连续、绿色的林荫道系统,取消景观设施造成的地坪高差,强化步行安全;通过地面铺装或景观小品、图案来强化街道标识性; 考虑街道空间的有限性,强化景观小品与设施的复合功能。
  在一篇题为 《街道的价值转型与实践策略》的论文中,胡晓忠和他的合作伙伴们认为,未来的街道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四个关键步骤:坚持人性化导向;明确街道定位;开展一体化设计;统筹路网与路段。
  针对不同街道处于自身生命周期中不同节点的情况,在城市规划阶段,应加强对街道断面、基本街道设施、街墙高度、底层用途等街道相关要素的管控;在建设实施阶段,重要街道应形成包含红线道路、沿街开放式退界空间、街边广场绿地、沿街建筑立面的一体化设计方案;一般道路新建与改建,应将沿街开放式退界、街边广场绿地纳入街道总体设计范围;沿街建筑新建与改建,应将相邻人行道纳入街道总体设计范围;街道环境整治,应对人行道、退界空间、沿街界面进行总体设计,也可将车行空间纳入一体化设计范围。
  胡晓忠表示,街道的根本属性是“公共产品”,为全社会所共有、共用。好的街道,不能只讲究效率、速度、饱和度,还要关注活力,关注人愿不愿意到街上走。
  (柳森 综合自《时代建筑》相关报道)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