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六大核心要点
本站 2025/8/25 9:23:2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动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抓手,其核心要点需围绕“规划引领、问题导向、农民主体、生态优先、资金平衡”五大主线展开,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六大核心维度:
一、政策合规性:严守底线红线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国土空间资源的重新配置,合规性是生命线,需严格遵守以下政策底线:
“三区三线”约束:
严禁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如自然保护区、水源地)、永久基本农田(整治后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镇开发边界。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需落实“先补划后调整”,补划地块质量不低于原地块(如坡度≤原地块、土壤肥力相当)。
用途管制要求:
整治后土地利用须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如变相开发房地产)。
涉及宅基地复垦的,需符合“一户一宅”政策,保障农民居住权益。
负面清单管理:
禁止违背农民意愿强制合村并居、强制流转土地;
禁止以整治名义破坏历史文化遗存(如古村落、传统民居);
禁止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如违规承诺收益兜底)。
关键依据:自然资源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4〕57号)明确“七不准”要求。
二、群众参与:保障农民主体权益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直接涉及农民土地、房屋等切身利益,农民支持是项目落地的基础,需贯穿“调查-规划-实施-收益分配”全流程:
前期协商:
整治区域划定前需开展“入户调研”,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同意率需≥2/3),避免“政府干、群众看”。
明确权属调整规则(如土地互换、房屋置换),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过程透明:
实施方案(含补偿标准、安置方式)需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公示7天以上。
涉及拆旧复垦的,需现场核查房屋面积、权属,留存影像资料,避免纠纷。
收益共享:
指标交易收益、产业运营收益需按比例反哺农民(如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养老保险补贴),禁止“与民争利”。
典型案例:浙江安吉通过“村民议事会”协商确定整治方案,拆旧复垦补偿标准高于周边地区15%,群众支持率达92%。
三、空间优化:重构国土空间格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破解“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低效、生态退化”**三大问题,需通过空间重构实现“田、水、路、林、村”系统治理:
农用地整理:
聚焦耕地“小块并大块”,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质量(目标:新增高等级耕地比例≥30%)。
配套建设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如建设高标准农田)。
建设用地整理:
拆旧复垦农村闲置宅基地、低效工矿用地,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乡村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园、民宿集群)。
推动“村庄集聚”,引导散居农户向中心村集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如减少“空心村”占比)。
生态修复:
针对退化耕地(如污染地、石漠化地)实施生态治理(如客土置换、植被恢复);
修复河道、湿地等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如建设生态缓冲带)。
关键指标:整治后耕地连片度提升50%以上,建设用地亩均GDP产出提高30%,生态修复面积占比≥20%。
四、资金平衡:构建多元筹资机制
资金缺口是制约项目落地的核心瓶颈,需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元筹资实现**“自平衡”**:
政府投入:
整合中央财政资金(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地方财政预算(土地出让收益的5%-15%)、涉农资金(农田水利、乡村振兴衔接资金)。
指标交易收益:
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可在省域内交易(如云南、四川等省指标交易单价约5-15万元/亩)。
粮食产能指标(如超级稻产能)可通过市场化平台交易,补充收益。
社会资本参与:
通过PPP模式(如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投资人+EPC模式(社会资本出资建设,政府按比例回购)引入资金;
吸引乡贤、企业投资乡村产业(如民宿、现代农业),反哺整治成本。
金融工具:
申请政策性银行贷款(如国开行“全域土地整治贷”,利率较商业贷款低1-2个百分点);
探索“土地整治+REITs”模式,盘活整治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优质资产。
风险提示:严禁将指标交易收益直接作为融资还款来源(易被认定为隐性债务),需通过财政返还或产业收益间接覆盖。
五、产业融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与乡村产业振兴结合,通过“土地整治+”模式推动产业升级,避免“重整治、轻运营”:
农业现代化:
整治后集中连片的耕地引入规模化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特色种植(如高附加值蔬菜、中药材),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乡村新业态:
利用拆旧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发展乡村旅游(如民宿、研学基地)、农产品加工(如冷链仓储)、电商物流等产业。
三产融合:
构建“农业+加工+文旅”产业链(如浙江“千万工程”中的“美丽田园+乡村景区”模式),通过产业增值收益反哺整治投入。
典型案例:湖北宣恩县通过整治腾退建设用地500亩,引入“硒茶加工+茶旅融合”项目,年产值达2亿元,带动周边3000农民就业。
六、长效管护:确保整治成果持续生效
整治完成后需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避免“重建设、轻管护”导致设施损毁、成效流失:
责任主体明确:
农田水利设施由村集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管护(签订3年以上管护协议);
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广场、污水处理站)纳入村级公益事业管理,纳入财政预算。
动态监测预警: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定期监测耕地“非粮化”(如种植果树、挖塘养鱼)、生态修复成效(如湿地面积变化)。
建立“县级监管+乡镇巡查+村级报告”三级管护体系,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数字化管理:
构建全域土地整治数据库,集成土地利用、资金使用、项目进度等信息,实现“一网统管”(如广东“粤政易”平台)。
经验借鉴:江苏苏州推行“田长制”,每块耕地明确1名镇级、1名村级田长,配套奖惩机制,耕地撂荒率下降80%。
核心要点逻辑框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是“以空间优化为基础、以农民权益为核心、以资金平衡为支撑、以产业振兴为动力、以长效管护为保障”,需统筹政策合规、群众参与、空间重构、资金筹措、产业融合和长效管理六大环节,最终实现“耕地保护、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多赢目标。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