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全流程纵向剖析(申报→实施)
本站 2025/8/25 9:19:27
潜力调查与单元划定
划定整治单元(以乡镇为主,跨乡镇需论证必要性)。
分析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潜力(≤原面积5%)、生态修复空间等。
核心任务:基于国土变更调查、土壤质量评估等数据,筛选耕地碎片化、建设用地低效等区域,优先选择群众基础好、整治需求迫切的乡镇或跨乡镇单元。
关键步骤:
政策依据:自然资源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要求整治后耕地质量提升、生态改善。
立项申请与材料准备
禁止未批先建、破坏生态红线、变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涉及宅基地复垦的需确保补偿到位。
整治区域矢量图、资金预算、村民意见(≥2/3同意)、权属调整方案。
村庄规划批复(未编制的需同步编制)。
核心材料:
合规审查:
逐级审批与备案
广东省要求试点不超过20个/省,湖北省需提交位置图及三维模型。
流程:县级初审→市级审查(专家论证)→省级批复(联合踏勘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地块)。
地方差异:
子项目立项与投融资
政府主导:财政资金+专项债(如广东省高标准农田补贴)。
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如河南遂平县引入5.4亿元社会资本)。
金融工具:政策性贷款(国开行“整治贷”)、REITs试点。
农用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整理(拆旧复垦)、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等。
任务分解:
投融资模式:
过程监管与技术应用
防止虚报指标套取资金、隐性债务风险,建立动态审计机制。
采用GIS系统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卫星遥感监测耕地“非粮化”。
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定期开展进度检查。
进度管理:
技术支撑:
风险防控:
权属调整与表土剥离
土地流转:通过互换并地、土地托管集中耕地,保障农民权益。
表土剥离:施工前剥离表层土用于后期复垦,提升土壤质量。
子项目验收
验收主体:县级政府组织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按标准验收(如高标准农田质量)。
指标核定:新增耕地需经自然资源部门认定并备案。
整体验收与绩效评价
验收内容:任务完成率、资金使用合规性、档案完整性。
绩效评价:省级对耕地质量提升、生态改善等评分,不合格项目限期整改。
工程管护
责任落实:签订3年以上管护协议,明确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主体。
动态监测: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耕地“非粮化”和生态修复成效。
指标交易与收益分配
指标入市: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可在省域内交易,收益反哺农村基建。
资金平衡:政府奖补(如广东省补贴)与社会资本收益分成并行。
河南遂平县:采用“投资人+EPC”模式整治36万亩农田,吸引社会资本5.4亿元,新增耕地保障粮食产能。
浙江安吉:以宅基地整治腾退指标引入民宿产业,实现村民增收与生态提升双赢。
广东肇庆:整合低效用地发展“土地整治+文旅”,获政策性贷款支持。
阶段 | 常见问题 | 解决对策 |
---|---|---|
申报 | 群众参与不足,权属争议多 | 加强宣传,透明化补偿标准,引入村民代表监督。 |
实施 | 资金缺口大,依赖单一财政 | 创新融资模式(如指标交易收益反哺),吸引社会资本。 |
验收 | 验收标准不统一,数据造假 | 建立多部门联合验收机制,引入第三方审计。 |
管护 | 后期维护缺位,设施损毁 | 探索市场化管护(如农业合作社承包),纳入村级考核。 |
规划统筹: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深度衔接,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
政策集成:整合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形成“政策工具包”。
数字化管理:构建全域整治数据库,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以规划为纲、合规为基、民生为本,通过全流程精细化管控实现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政策衔接、创新投融资机制,并强化数字化赋能,提升整治效能。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