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土地整治的“三重维度”:数量、质量、生态
本站 2025/10/9 9:50:24
“土地整治的‘三重维度’——数量、质量、生态”,是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逻辑框架,标志着土地整治从“单一补充数量”向“全要素系统提升”的根本性转变。这三个维度既相对独立又深度协同,共同支撑起“藏粮于地、藏绿于地”的目标,为粮食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基底。以下从维度内涵、实践路径、协同逻辑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数量维度:守牢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数量是土地整治的基础底线,其核心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过去,部分地区为追求经济发展,违规占用优质耕地,导致耕地数量锐减;而补充耕地多为偏远、贫瘠的坡地或未利用地,虽“数量够”但“质量差”。“三重维度”下的数量维度,更强调**“精准补充+布局优化”**:
内涵与意义:
数量不是“凑数”,而是要“补得准、补得实”——既要保障粮食生产的“硬空间”,更要避免因补充耕地质量低下导致的隐性粮食减产。正如自然资源部要求:“新增耕地必须是‘能种粮、种好粮’的优质耕地。”
实践路径:
全域土地整理:通过整合零散地块、复垦废弃建设用地(如空心村、旧厂房)、开发未利用地(如盐碱地、荒草地),实现耕地“集中连片”。例如,河南周口通过“百千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120万亩零散耕地整合为50个万亩连片区,新增耕地8万亩,解决了“碎片化”问题。
严格占补平衡:落实“先补后占、占优补优”,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搞非农建设。如浙江规定,补充耕地项目必须位于“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且土壤肥力达到4等以上。
二、质量维度:提升耕地产能,夯实农业发展“根基盘”
质量是土地整治的核心目标,其本质是解决“耕地好不好种、能不能多产”的问题。过去,部分地区补充耕地“重数量轻质量”,导致新开垦耕地肥力不足、保水保肥能力差,农民不愿种、种不好。“三重维度”下的质量维度,聚焦**“耕地健康+产能提升”**:
内涵与意义:
耕地质量是“藏粮于地”的关键——一亩高产田的粮食产能,相当于1.5亩中产田或2亩低产田。提升质量,就是要让耕地“会呼吸、能保水、肥力足”,实现“种一次地、养一代田”。
实践路径:
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设施,打造“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的现代化农田。例如,江苏泰州建成120万亩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提升20%,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15%。
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将旧城改造、项目建设中挖取的肥沃“熟土”(耕作层),移植到新垦或退化耕地,缩短“熟化期”3-5年。如湖北武穴市长江大桥项目,剥离熟土120万立方米用于新垦耕地,新增耕地质量从5等提升至3等(等级越高产能越强)。
土壤改良修复:针对污染、退化耕地,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方法修复。例如,湖南湘潭对重金属污染耕地,通过施加石灰、种植蜈蚣草等方式,将土壤镉含量下降40%,恢复种植水稻。
三、生态维度:修复系统功能,构建人地和谐“生态网”
生态是土地整治的长远价值,其目标是解决“整治破坏生态、生态制约发展”的矛盾。过去,部分地区为开垦耕地,填埋湿地、砍伐植被、硬化河道,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洪涝灾害频发。“三重维度”下的生态维度,强调**“修复+共生”**——让土地整治成为生态系统的“加分项”,而非“减分项”:
内涵与意义:
土地是“生命共同体”,耕地、森林、湿地、河流等要素相互依存。生态维度就是要让整治后的土地“有呼吸、能循环”,为农业提供天然屏障(如防洪、保水、改良土壤),为生物提供栖息空间。
实践路径: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结合,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例如,杭州双浦镇通过“拆违复垦+河道清淤+湿地恢复”,将3.1万亩废弃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同时修复了10条断头河、恢复了2000亩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25%(新增白鹭、夜鹭等鸟类)。
生态型农田建设:摒弃“硬化渠、硬路”模式,采用透水砖、生态沟渠、保留原生植被等方式,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如苏州“生态农田”项目,减少50%化肥使用,吸引青蛙、蜻蜓等益虫栖息,实现“稻田养虫、虫吃害虫”的自然循环。
矿山生态修复:将废弃矿山改造为“生态田”或“景观带”。例如,江西赣州某铁矿,通过回填废石、覆盖土壤,将矿坑改造为梯田,种植果树既修复地质环境,又起到水土保持作用。
四、三重协同:从“单一目标”到“系统共赢”的实践逻辑
数量、质量、生态三个维度不是孤立的“加法”,而是联动的“乘法”——数量保底线,质量提效能,生态做支撑,三者共同实现“耕地得保护、农业得发展、生态得修复”的共赢:
案例印证:浙江杭州双浦镇的“三位一体”实践
双浦镇曾因无序开发,耕地碎片化、生态恶化。通过“全域土地整治+三位维度协同”:
数量:复垦废弃建设用地3.1万亩,新增耕地2.5万亩;
质量: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土壤肥力提升1个等级;
生态:修复10条河道、2000亩湿地,打造“万亩良田+生态湿地”的景观带。
最终,不仅守住了耕地红线,还发展了“稻虾共作”“生态旅游”,农民人均增收2万元,实现了“双赢”。
五、机制保障:让“三重维度”落地的关键支撑
要让“三重维度”从理念变实践,需靠政策、技术、参与三大机制:
政策协同:升级“占补平衡”制度,将质量、生态纳入考核;推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保护优质耕地的地区给予财政奖励。
技术赋能:利用国土空间“一张图”、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实时监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变化;推广“数字农田”,实现精准管理。
多元参与:坚持“农民主体”,通过民主协商确定整治方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与产业导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结语:“三重维度”是土地整治的“新密码”
土地整治的“三重维度”,本质是用系统思维破解过去“重数量轻质量、重开发轻生态”的问题。它告诉我们:耕地保护不是“牺牲生态换数量”,而是“数量、质量、生态一起抓”;土地整治不是“工程任务”,而是“为农业留产能、为生态留空间、为未来留潜力”。
未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如“耕地碳汇”)、数字技术应用(如AI监测土壤),"三重维度"将进一步深化,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支撑——既守住“饭碗田”,又修复“生态美”,更激活“乡村兴”。
简言之,土地整治的“三重维度”,是对土地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