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三位一体”土地整治:如何实现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双赢?
本站 2025/10/9 9:49:00
“三位一体”土地整治作为新时代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系统解决方案,核心是通过“数量、质量、生态”协同发力,破解过去“重耕地数量补充、轻质量提升与生态破坏”的割裂困境,最终实现“耕地得保护、生态得修复、价值能转化”的多赢局面。以下从理念逻辑、实践路径、机制保障三方面,具体阐释如何通过“三位一体”实现双赢:
一、理念破局:从“单一目标”到“系统协同”——破解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对立困境
传统土地整治常陷入“两难”:为补充耕地数量,可能开垦生态敏感区(如坡地、湿地),导致生态破坏;为修复生态,又可能压缩耕地空间,影响粮食安全。“三位一体”的核心是将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纳入同一系统,通过“数量保底线、质量提产能、生态增韧性”的联动,实现两者互促:
数量是基础:通过全域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如低效园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保障粮食生产的“硬空间”,避免因耕地减少被迫侵占生态用地;
质量是关键: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等技术,提升耕地肥力与生产能力,减少因“占优补劣”导致的生态隐性破坏;
生态是支撑: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如修复河塘、恢复植被),为耕地提供天然屏障(如防洪、保水、改良土壤),同时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二、实践路径:“三维联动”的具体举措——让双赢从理念落地为实效
“三位一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通过空间统筹、技术融合、产业激活三大路径,将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与机制:
1. 空间统筹:用“一张图”规划破解“选址冲突”
过去耕地补充与生态修复各自为战,常出现“占湿地补坡地”的矛盾。“三位一体”要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底盘,将耕地保护、生态修复、村庄建设等目标统一布局:
划定“三区三线”边界:明确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避免重叠冲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零散的耕地补充、生态修复、村庄整治整合为一个项目,比如浙江杭州双浦镇,通过“拆违复垦+生态修复+村庄提升”,将3.1万亩废弃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同时修复了10条断头河、恢复了2000亩湿地,既新增了连片优质耕地,又重建了水生态体系。
2. 技术融合:用“工程手段”实现“功能叠加”
通过技术创新,让一项工程同时服务于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将旧村改造、项目建设中挖取的肥沃表层土壤(“熟土”),移植到新垦耕地或退化耕地,既提升新耕地质量(缩短“熟化期”3-5年),又避免了“生土”开垦对生态的破坏(如广东武穴市长江大桥项目,剥离熟土120万立方米用于新垦耕地,新增耕地质量提升2个等级);
生态型农田建设:摒弃传统“硬化渠、硬路”模式,采用透水砖、生态沟渠、保留原生植被等方式,既保障农业生产,又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如江苏苏州的“生态农田”项目,减少了50%的化肥使用,吸引了10余种鸟类栖息);
矿山修复与耕地联动:将矿山复垦与耕地补充结合,比如江西赣州某铁矿,通过回填废石、覆盖土壤,将废弃矿坑改造为梯田,既修复了地质环境,又新增了耕地,同时种植的果树还起到了水土保持作用。
3. 产业激活:用“价值转化”驱动“持续双赢”
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长效性,依赖于产业支撑——“三位一体”通过将整治后的土地与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农民、政府、社会资本都受益:
生态农业:整治后的连片耕地适合发展有机农业、特色种植(如浙江丽水的“稻鱼共生”项目,整治后的稻田既种水稻又养鱼,水稻产量提升10%,鱼产量达150公斤/亩,农民收入翻番,同时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修复了水生态);
乡村旅游:结合生态修复后的景观(如湿地、森林、梯田),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等产业(如杭州双浦镇,依托整治后的“万亩良田”与生态湿地,打造“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万元);
指标交易: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整治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省域内流转,收益反哺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如广东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2024年交易金额达50亿元,其中30%用于生态修复)。
三、机制护航:用“制度设计”确保“双赢可持续”
实践落地需要机制保障,“三位一体”的长效性依赖于政策协同、多元参与、动态监管三大机制:
1. 政策协同:从“碎片化”到“一体化”
升级占补平衡:将“数量、质量、生态”纳入占补平衡考核,要求补充耕地必须“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同时配套生态修复要求(如广东规定,补充耕地项目必须同步修复周边10%的生态面积);
生态补偿联动:将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比如对保护优质耕地的地区给予财政补贴,对参与生态修复的农民给予劳务报酬(如清远市,对参与耕地整治的农民,按每亩1500元支付劳务费,同时给予生态修复奖励)。
2. 多元参与:从“政府主导”到“共建共享”
农民主体:通过“民主协商”确定整治方案,比如浙江清城区龙塘镇,在整治前征求村民意见,将“保留古樟树”“修复村边池塘”纳入规划,提高了农民参与度与满意度;
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模式”“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比如某企业投资参与全域土地整治,负责生态修复与产业导入,获得土地增值收益分成,既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又提升了项目可持续性。
3. 动态监管:从“重建设”到“重长效”
穿透式监测:利用国土空间“一张图”、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实时监控耕地质量、生态修复效果(如广东的“耕地保护监测平台”,可实时查看每块耕地的土壤湿度、肥力、植被覆盖情况);
绩效评价:将“耕地保护成效”“生态修复效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对成效好的地区给予奖励,对破坏耕地或生态的地区追责(如2024年,浙江某县因违规占用生态湿地开垦耕地,被扣减下一年度用地指标并通报批评)。
四、案例印证:“三位一体”如何实现双赢?
以广东清远市为例:
耕地保护:通过全域土地整治,新增耕地776亩,耕地质量等级从4.5提升至3.8(等级越高质量越好);
生态修复:修复了12条河涌、恢复了3000亩林地,生物多样性增加了25%(新增了白鹭、夜鹭等鸟类);
价值转化:依托整治后的耕地与生态资源,发展“稻虾共作”“生态旅游”,农民人均增收1.8万元,政府通过指标交易获得收益1.2亿元,反哺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
结语:“三位一体”是双赢的“系统密码”
“三位一体”土地整治的本质,是用系统思维破解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对立——通过数量保底线、质量提产能、生态增韧性,让两者从“矛盾体”变为“共同体”。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如AI监测、区块链溯源)的应用,以及更多产业模式的创新(如“耕地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位一体”将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支撑,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绿于地”。
简言之,“三位一体”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要素联动产生“乘法效应”——既守住了耕地的“饭碗”,又修复了生态的“颜值”,更激活了乡村的“价值”。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