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在各地的实施情况有何差异?

本站     2025/7/16 9:28:59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在各地的实施情况因地形、经济、政策、文化等差异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然条件差异驱动整治模式分化

南北方整治重点不同

南方(如浙江、江苏):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比超70%),整治重点为坡地梯田化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水网密布区的防洪排涝。例如,浙江通过“旱改水”提升耕地质量,建设“万亩方”集中连片农田。

北方(如内蒙古、黑龙江):平原占比高但面临盐碱化、沙化问题,整治侧重防风固沙、土壤改良。如内蒙古推广“暗管排盐”技术治理盐碱地,黑龙江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西部(如重庆、四川):山地多、生态脆弱,整治强调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重庆铜罐驿镇通过统筹全域资源修复湿地、改善人居环境。

气候水文影响整治策略

南方年均降水量大,整治需平衡洪涝治理与水资源利用(如珠江三角洲投入数亿元建设排涝设施);北方水资源短缺,重点发展节水灌溉(如宁夏中卫推广滴灌技术)。

二、经济基础与资金投入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充裕,市场化程度高

浙江、广东:财政实力强,社会资本参与度高。浙江2024年土地整治投入超8000亿元,通过“点状供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广东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超1500亿元,创新“整治贷+产业贷”融资模式。

中西部:依赖中央财政和政策性贷款。湖北通过政策性银行融资168亿元支持整治项目,甘肃中央资金依赖度达65%。

产业融合程度差异

南方“农业+文旅+电商”融合成熟(如浙江安吉白茶产业带动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北方以传统农业为主,正探索农产品加工增值(如内蒙古玉米加工转化率从35%提升至52%)。

三、政策执行力度与创新方向差异

政策灵活性与试点推进速度

东部:政策创新活跃,如浙江“地票制”、广东“三旧改造”允许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湖北试点“土地收益权质押”,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全周期运营。

中西部:政策执行相对保守,部分省份试点周期长(如辽宁宅基地改革耗时超3年),但近年加速推进(如湖北2025年新增104个试点项目)。

耕地保护与开发平衡

南方在建设用地指标调剂上更灵活(如广东珠三角与粤东西北资源互补),北方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部分地区调整比例不得超过3%)。

四、社会参与与治理模式差异

村民参与程度

南方通过“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实现多元共治(如浙江“枫桥经验”化解土地纠纷);北方部分地区仍以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渠道有限。

湖北孝南区朱湖办事处通过“共同缔造”模式,村民参与率提升至82%。

文化观念影响土地流转

南方土地流转率超60%(如江苏昆山整村流转),北方农民土地依赖性强(吉林流转率仅38%),存在“宁荒不转”现象。

五、典型案例的区域特色

浙江“全域整治+产业升级”

湖州南浔区通过宅基地复垦新增水田2.2万亩,同步发展小龙虾养殖和智慧农业,实现“农田景观化、产业融合化”。

湖北“全域整治+生态修复”

孝感市朱湖办事处整治7.53万亩,修复湿地生态并引入菊花产业链,农民年增收600万元。

重庆“全域整治+城乡融合”

九龙坡区整合农耕、文旅资源,建成智慧温室观光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内蒙古“全域整治+防沙治沙”

呼伦贝尔退耕还林还草120万亩,结合草方格固沙技术恢复生态,同步发展光伏产业。

六、差异根源与未来趋势

差异根源:自然禀赋(地形、气候)、经济基础(财政能力、产业结构)、制度环境(政策创新空间)及文化观念(土地依赖程度)的综合作用。

未来趋势:

北方:强化生态优先,推广低成本修复技术(如草方格),探索“整治+新能源”模式(如光伏治沙)。

南方:深化市场化机制,推动“数字整治”(如GIS监测、区块链资金监管)。

中西部:加强跨区域协作(如黄河流域协同治理),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区域差异本质是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与制度创新的动态适配过程。未来需在“三区三线”框架下,因地制宜设计整治路径,避免“一刀切”,同时通过政策工具创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