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要点、实施路径
本站 2025/7/15 9:39:15
一、定义与内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及历史文化保护等,通过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现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城乡要素流动和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打破传统单一整治模式,整合“田水路林村”全要素,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二、总体目标
空间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严守“三区三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耕地保护: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增耕地并减少建设用地。
城乡融合:盘活农村闲置低效用地,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生态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三、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尊重群众意愿,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反对强制合村并居。
规划引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纲,统筹“三生”空间,维护“三区三线”严肃性。
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避免“一刀切”和大拆大建。
循序渐进: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防止急功近利。
四、核心整治内容
整治维度 具体措施 政策工具
农用地整治 集中连片耕地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表土剥离再利用、耕地质量提升 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调整(≤5%)
建设用地整理 闲置宅基地复垦、低效工矿用地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指标跨省交易、入市收益反哺乡村
生态保护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修复专项资金
乡村功能提升 完善基础设施(道路、供水、电网)、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卫生院)、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乡村振兴项目配套、点状供地政策
五、实施流程
规划统筹
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明确整治目标、范围和时序。
划定实施单元(以乡镇为主,可跨乡镇),评估资源禀赋与整治潜力。
方案编制与审批
制定实施方案,包含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增减挂钩等子方案,报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批。
需经村民议事决策程序,确保群众支持率≥80%。
项目实施
分阶段推进农用地整合、建设用地腾退、生态修复等工程,同步落实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本)。
建立全流程监管平台,定期公开进度。
验收与管护
省级初验后报自然资源部备案,重点核查耕地新增面积、生态修复成效。
落实后期管护责任,确保整治成果长效化。
六、支持政策与创新
空间管控灵活化
允许局部微调“三区三线”,如生态保护红线内零星建设用地复垦后可置换为生态用地。
城镇开发边界内可优化布局,释放存量用地潜力。
政策工具包
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交易,收益反哺乡村建设。
集体入市:整治后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可直接入市,增加集体收入。
生态补偿:对修复生态的区域给予财政补贴或碳汇收益。
金融支持
探索“整治贷”“生态贷”等金融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七、典型案例
广州花都区
实施内容:调整功能分区为8大片区,整治696平方公里,谋划33个项目(农田连片、空港产城融合等)。
成效:预计新增耕地2.1万亩,盘活低效用地1.5万亩,打造“良田+产业+生态”融合示范区。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通过全域整治推动村庄整治、产业升级,形成“土地整治+文旅+康养”模式,带动乡村GDP年均增长8%。
八、实施难点与对策
难点 对策
农民权益保障不足 建立“村民议事会+监事会”机制,补偿标准公开透明。
资金缺口大 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引入PPP模式,发行专项债。
跨部门协调难 成立省级领导小组,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发改、财政、农业协同推进。
九、未来趋势(2025-2030)
数字化管理:应用卫星遥感、GIS技术实时监测整治成效,构建“数字孪生”平台。
碳汇交易:将生态修复产生的碳汇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拓宽资金渠道。
区域协同:跨县域开展整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与生态补偿跨区域流转。
政策依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江西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管理办法》。
数据支持:截至2023年底,全国1304个试点累计投入4488亿元,新增耕地47万亩。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