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农用地整理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本站     2025/7/11 9:16:09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农用地整理是核心任务之一,其实施过程需围绕“集中连片、提质增效、生态友好”目标,通过前期规划、现状诊断、工程实施、后期管护等关键环节,系统推进耕地数量保护、质量提升和生态优化。以下从实施流程、关键技术、保障机制三个维度详细说明:

一、实施流程:从规划到落地的全周期管理

农用地整理的实施需遵循“规划引领-精准诊断-分类实施-验收管护”的逻辑链条,确保每个环节科学衔接。

1. 前期准备:规划编制与现状诊断

规划先行: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结合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村庄规划等,明确整治区域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及集中连片程度(如要求单个田块面积不低于50亩)。例如,某试点县在规划中划定“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确定整治重点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耕地提质。

现状调查与评估:

基础数据采集:利用卫星遥感(RS)、无人机航测、土壤采样等技术,全面摸清区域内耕地的数量(面积、权属)、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耕作层厚度)、分布(零散度、连片性)及周边配套设施(灌溉渠道、田间道路)状况。例如,通过“国土三调”数据叠加分析,识别出500亩零散耕地(单块面积<5亩)需整合。

问题诊断:针对耕地破碎化、质量等级低(如中低产田占比超60%)、配套设施缺失(如灌溉保证率不足75%)等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如“XX村200亩耕地因灌溉渠老化导致旱涝频发”)。

2. 方案设计:分类制定整治策略

根据现状问题,将农用地划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耕地提质改造区、后备资源开发区三类,针对性设计工程方案: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针对现有耕地集中但配套不足的区域):
以“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为目标,重点建设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例如,某项目区将原有分散的5条毛渠改造成3条混凝土衬砌的主渠(灌溉保证率从70%提升至90%),新建机耕路3公里(宽度4米,满足大型农机通行)。

耕地提质改造区(针对中低产田或需调整种植结构的区域):
实施“旱改水”(旱地改水田)、退化耕地治理(如酸化土壤改良)、地力提升(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等工程。例如,某红壤丘陵区通过“客土法”(添加肥沃耕作层)和“坡改梯”(修建水平梯田),将年侵蚀模数2000吨/平方公里的坡耕地改造为保水保肥的水田,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

后备资源开发区(针对残次林地、低效园地、宜耕未利用地):
需严格遵循“宜耕则耕、生态优先”原则,优先开发土壤污染较轻、地形坡度≤15°的区域。例如,某试点将200亩废弃茶园(因品种老化撂荒)复垦为耕地,配套排水沟和机耕路,新增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

3. 工程实施:技术与管理的协同推进

工程技术要点:

土地平整:采用“局部平整为主、整体平衡”模式,避免大规模挖填破坏原有生态。例如,通过“表土剥离-基底平整-表土回覆”工艺,保护耕作层土壤(剥离厚度≥30厘米),确保复垦后耕地地力不下降。

灌溉与排水: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较传统漫灌节水30%-50%),配套建设排涝沟(断面尺寸根据设计暴雨频率确定)。例如,某平原区项目采用“U型渠+低压管道”组合,减少渠道占地(较土渠节省土地10%)。

田间道路:建设宽度3-4米的水泥路或沥青路(满足农机通行),避免硬化面积过大(透水铺装占比≥30%),减少对地下水的阻隔。

施工管理:
需建立“业主+监理+农民监督员”三方监管机制。例如,某项目区聘请5名村民作为监督员,全程参与材料验收(如混凝土强度检测)、工程进度检查(如渠道砌筑质量),确保施工符合设计标准。

4. 验收与管护:确保长期效益

竣工验收: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耕地质量等级》等标准,通过“外业核查+内业资料”双验收。外业核查重点检查田块规模(是否达标)、设施配套(灌溉渠道是否畅通)、耕地质量(抽样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内业核查工程档案(如设计图纸、施工记录、资金使用台账)。

后期管护:

责任落实:明确“县乡政府主导、村集体主体、经营主体参与”的管护机制。例如,将整治后的耕地纳入村集体资产台账,由村委会与种植大户签订管护协议(约定保护耕地质量、禁止撂荒)。

资金保障:管护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按不低于5%比例计提)、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中统筹安排。例如,某县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200万元,专项用于高标准农田的渠道清淤、道路修补。

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每季度1次)、无人机(每月1次)和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肥力),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非粮化”(如种植苗木)、“非农化”(如建停车场)等问题并整改。

二、关键技术支撑

农用地整理的实施依赖多项技术手段,以提升效率和质量: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耕地资源数据库”(包含土壤、地形、作物等数据),模拟不同整治方案的效果(如新增耕地率、灌溉效率),辅助优化工程设计。例如,某项目利用GIS软件模拟“梯田坡度-水土流失量”关系,确定最佳梯田宽度(8-10米)和坡度(≤10°)。

生态工程技术:推广“生态沟渠+湿地净化”组合,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如氮磷流失);采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如种植紫云英,亩均增施有机肥2吨)。

智慧农业配套:在整治后的耕地中布局物联网设备(如土壤墒情传感器、虫情测报灯),接入农业农村部门的“数字农业平台”,为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提供数据支撑。

三、保障机制:平衡多方权益与需求

权属保障:整治前需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属确认(通过“公示+签字确认”),整治后及时更新不动产权证书,避免因土地调整引发纠纷。例如,某村在整理300亩零散耕地时,通过“互换并地”将120户农户的200块小田合并为20块大田,同步签订《土地经营权互换协议》,明确各方权益。

补偿机制:对整治中涉及的青苗补偿、地上附着物(如果树、大棚)补偿,按“市场评估+村民协商”确定标准。例如,某项目区对盛果期果树按“每棵100元+预期收益折算”补偿,确保农民损失得到合理弥补。

利益联结: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引导农民参与整治后的规模化经营。例如,某合作社将整治后的1000亩耕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农民按“土地租金(500元/亩·年)+产量分红(超出基准产量的20%)”获得收益,既保障农民权益,又推动农业产业化。

总结

农用地整理的实施是“技术+管理+权益”的系统工程,需以规划为引领,通过精准诊断、分类整治、科学管护,实现耕地从“分散破碎”向“集中连片”、从“低效利用”向“优质高效”、从“生态脆弱”向“韧性稳定”的转变,最终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提供坚实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