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本站     2025/7/11 9:17:2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是核心任务之一,其目标是通过系统性治理修复乡村自然生态本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良性循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一、生态基底修复: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针对因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敏感区域(如矿山、水土流失区、退化湿地等),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恢复其生态功能。

1. 矿山地质与生态修复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对采矿塌陷区、滑坡体、泥石流隐患点进行加固(如注浆填充塌陷坑、修建挡土墙),消除安全隐患。例如,某铁矿塌陷区通过“回填+植被恢复”治理,修复土地200亩,恢复耕地功能。

矿山生态重建:对露天采场、尾矿库进行复垦,采用“客土喷播”“植生袋”等技术恢复植被(如种植耐干旱的灌木、草本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如化学淋洗、植物萃取)。例如,某铅锌矿尾矿库通过“土壤改良+种植蜈蚣草(吸砷植物)”,3年内土壤砷含量降至安全阈值以下。

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坡耕地治理:对25°以下坡耕地实施“坡改梯”(修建水平梯田),配套田埂、排水沟,减少雨水冲刷;对25°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种植水土保持植物(如香根草、紫穗槐)。例如,西南喀斯特地区通过“坡改梯+经果林”模式,土壤侵蚀模数从5000吨/平方公里降至1000吨/平方公里以下。

沟道治理:对山洪沟、泥石流沟修建谷坊、拦沙坝,拦截泥沙;对河道进行生态化改造(如拆除硬质护岸,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河道自然形态。例如,某山区河道治理中,将混凝土护岸改为“石笼+植被缓冲带”,鱼类栖息地面积增加40%。

3. 水系连通与湿地修复

河湖水系连通:疏浚淤塞河道、沟渠,打通断头河浜,恢复自然径流路径;建设生态堤防(如植草沟、生态护坡),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例如,某平原区通过“退田还河”恢复湿地500亩,河道调蓄能力提升30%。

湿地保护与修复:对萎缩湿地(如围垦湖泊、沼泽)进行退塘还湿,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如互花米草);建设人工湿地(如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净化污水。例如,某湖泊周边通过退耕还湿1200亩,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鸟类种类从30种增至60种。

二、人居环境整治:改善乡村生活空间生态

聚焦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解决“脏、乱、差”问题,提升生态宜居性。

1. 垃圾与污水治理

生活垃圾处理: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点;禁止露天焚烧、随意堆放垃圾,推广“以旧换新”“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例如,浙江某村通过“二次四分法”(可腐烂/不可腐烂→可卖/不可卖)实现垃圾减量70%。

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如人工湿地、生物滤池)或集中式污水处理站,配套管网覆盖农户;推广“厕所革命”,将卫生厕所粪污接入污水管网或资源化利用(如沼气发酵、还田)。例如,南方水网地区某村采用“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模式,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河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

2. 村容村貌提升

建筑风貌管控: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原有格局和风貌(如白墙黛瓦、坡屋顶),新建农房需符合“地域特色”要求(如徽派、川派风格);禁止大拆大建,对破损老宅进行“微改造”(如加固墙体、更换节能门窗)。例如,安徽西递村通过“修旧如旧”修复古民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

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搭乱建、占道堆放,腾退空间用于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三小园”);完善照明、绿化设施(如太阳能路灯、乡土树种绿化),提升村庄公共空间生态美感。例如,某试点村将废弃晒谷场改造为“村民休闲广场”,种植桂花、竹子,成为村民日常活动中心。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通过保护本土物种、修复栖息地,提升乡村生物多样性水平。

1. 本土物种保护

古树名木与珍稀植物保护:对树龄超100年的古树、国家保护植物(如红豆杉、银杏)建立档案,设置保护围栏、标识牌,定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和复壮(如松土、施肥、支撑加固)。例如,某古村落对村口500年树龄的古樟树实施“透气铺装+土壤改良”,古树长势明显改善。

本土动物栖息地修复:保留农田中的田埂、池塘、灌木丛等“生态廊道”,为青蛙、蛇类、鸟类提供栖息空间;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减少对蜜蜂、蝴蝶等传粉昆虫的影响。例如,某稻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中,保留10%的田埂杂草,青蛙种群数量增加2倍。

2. 外来物种防控

入侵物种清除:对互花米草、水葫芦、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植物,采用“人工拔除+生物防治”(如投放专食性天敌)方式清除;对入侵动物(如巴西龟、鳄雀鳝)加强监测,禁止非法放生。例如,某湖泊通过“机械打捞+鸭群摄食”清除水葫芦,水面覆盖率从80%降至10%。

四、防灾减灾体系构建:增强生态系统韧性

通过生态手段提升乡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因灾造成的生态破坏。

1. 地质灾害防治

监测预警:在滑坡、泥石流易发区安装位移监测设备(如GNSS监测仪、深部位移计),结合无人机巡检,实时预警灾害风险;建立“县-乡-村-户”四级预警体系,通过短信、喇叭等方式及时通知村民转移。

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结合:对已发生灾害的区域,在加固山体的同时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如马尾松、刺槐),固定土壤,防止二次灾害。例如,某滑坡体治理中,采用“抗滑桩+格宾网+植草”组合措施,3年后植被覆盖率恢复至80%,山体稳定性显著提升。

2. 气象与洪涝灾害应对

海绵乡村建设: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增强村庄对雨水的吸纳、存蓄能力;对池塘、沟渠进行清淤扩容,提升调蓄洪水的能力。例如,某南方村庄通过“海绵改造”,暴雨内涝持续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小时。

五、负面清单管控:杜绝破坏性行为

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禁止一切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修复成果可持续。

禁止“削山填谷”“填塘造地”:严禁为增加耕地或建设用地而破坏山体、填埋自然池塘,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水系格局。

禁止过度硬化:田间道路、广场等设施建设需控制硬化面积(如透水铺装占比≥30%),保留土壤透气性和生物活动空间。

禁止污染转移:严禁将城镇垃圾、污水、工业废弃物倾倒至乡村区域;工业企业需入驻工业园区,落实环保措施(如废气处理、废水达标排放)。

六、长效管护机制:保障生态修复可持续

生态保护修复需“建管并重”,避免“重建设、轻管护”导致成果退化。

责任落实:明确村集体、农户、企业等主体的管护责任(如签订《生态保护协议》),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例如,某村规定“禁止在河道内倾倒垃圾,违者罚款500元”,通过村民自治约束破坏行为。

资金保障:建立“财政投入+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将生态管护费用纳入村级公益事业经费(如从集体经营性收入中提取10%),或通过“生态补偿”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企业出资保护湿地可获碳汇收益)。

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技术,定期核查生态修复效果(如植被覆盖率、水质、土壤质量),及时发现“二次退化”问题(如修复后的湿地因干旱干涸)并整改。

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底色”,通过修复自然基底、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防灾体系,最终实现“山青、水绿、田沃、林茂、村美”的生态宜居乡村。其核心是从“工程治理”转向“系统治理”,从“短期修复”转向“长期养护”,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支撑。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