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中,中央财政资金的具体分配方式有哪些可能的改进方式?

本站     2025/7/2 8:58:10    

结合当前政策实践与挑战,未来可从以下方面优化中央财政资金的分配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政策导向性:

一、强化动态调整机制,提升灵活性

跨年度资金统筹

允许结余资金跨年度滚动使用,避免因项目延期或调整导致的资金沉淀。例如,福建省要求2025年项目资金按进度预下达,后期根据中央资金到位情况动态调整。

任务完成率挂钩

对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或高效节水灌溉目标的省份,按比例追加资金奖励。如江苏省对提前完成任务的市县额外补助10%。

二、优化区域倾斜政策,缩小发展差距

精准识别欠发达地区

在现有东、中、西部分类基础上,细化至县域经济水平(如参考人均GDP、财政自给率),对西部脱贫县、生态脆弱区(如新疆、云南)提高补助标准。例如,新疆2024年亩均补助达2800元,较全国平均高16.7%。

差异化生态补偿

对黑土区、盐碱地治理等特殊区域增设专项补贴。如东北黑土区通过增发国债项目获得38.18亿元专项支持。

三、深化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

扩大绩效评价权重

将绩效结果在资金分配中的权重从当前的10%提升至20%-30%,重点考核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建后管护等核心指标。例如,四川省对绩效排名前10%的县给予15%的额外激励。

建立“红黄牌”预警机制

对连续两年绩效排名后5%的省份,暂停资金拨付并要求整改;对表现优异地区开放“绿色通道”优先审批项目。

四、创新资金分配模式,吸引多元参与

竞争性分配试点

对部分非粮食主产区,通过公开答辩、方案比选等方式分配资金,激励地方创新建设模式。如安徽省对皖北地区采用“方案竞优+资金切块”模式。

社会资本参与奖励

对引入社会资本比例超30%的项目,按社会资本投入额的5%-10%给予中央财政配套奖励。例如,湖南省通过“投贷联动”吸引社会资本5000万元。

五、技术赋能精准分配与监管

大数据动态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监测农田建设进度与质量,自动生成分配调整建议。如海南省通过“农田建设随手拍”小程序实时监督项目进展。

区块链资金溯源

建立中央财政资金区块链管理平台,实现从分配到支付的全流程可追溯,减少中间环节腐败风险。

六、完善配套政策,增强地方配套能力

土地出让收入定向返还

要求市县将土地出让收入中不低于5%的部分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纳入中央财政分配考核指标。如安徽省规定市县土地出让收入需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

专项债发行绿色通道

对高标准农田项目简化专项债审批流程,允许以未来土地收益作为偿债来源。例如,江苏省江阴市通过专项债融资1.5亿元。

总结

改进方向需围绕**“精准性、灵活性、激励性、技术性”**展开,通过动态调整、区域平衡、绩效强化、技术创新和配套政策优化,推动中央财政资金从“按任务分配”向“按成效分配”转型。同时,需结合地方实际需求细化政策工具,避免“一刀切”,最终实现资金分配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农民利益的多目标协同。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