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管网设计方案核心:设计流量计算+水力参数确定全流程指南
本站 2025/6/5 10:52:26
污水管网设计的核心在于精准计算设计流量与科学确定水力参数,二者共同决定了管网的输送效率、防淤能力及长期稳定性。以下结合规范标准与工程实践,梳理从流量计算到水力设计的全流程关键技术要点。
一、设计流量计算:分步解析与公式应用
污水设计流量需综合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地下水渗入量,按旱季最大时流量设计,雨季流量校核(合流制需额外计算溢流量)。
1. 综合生活污水设计流量(Qd)
计算公式:
$$Q_d = \frac{q_d \times N \times K_z}{24 \times 3600} \quad \text{(L/s)}$$
$q_d$:人均日污水量(L/人·d),按用水定额的80%~90%取值;
$N$:设计人口数(人);
$K_z$:总变化系数,查表或按 $K_z = 2.7 / Q^{0.108}$ 计算(Q为平均日流量,L/s)。
关键点:
人口密度高的区域需叠加公共建筑污水(按生活污水量的20%~30%计);
$K_z$ 随流量增大而减小(如Q$K_z=2.7$,Q≥1000L/s时 $K_z=1.5$)。
2. 工业废水设计流量(Qm)
计算公式:
$$Q_m = \frac{K_z \times q_m \times M}{3600 \times T} \quad \text{(L/s)}$$
$q_m$:单位产品废水量(L/单位产品);
$M$:日均产量;
$T$:日生产时长(h);
$K_z$:工业时变化系数,需实测确定(通常 $K_z = K_{\text{时}}$,因 $K_{\text{日}}=1$)。
关键点:
工业废水需预处理达标(《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
含重金属或高污染废水不得直接接入。
3. 地下水渗入量(Qu)
按旱流污水量的10%~15%计,或根据地下水位、管材渗透性实测确定。
4. 合流制溢流量(Qs)
计算公式:
$$Q_s = q \times \Psi \times F \quad \text{(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a)),按地方公式(如 $q = \frac{4497(1+0.48 \lg P)}{(t+10)^{0.92}}$);
$\Psi$: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取0.60);
$F$:汇水面积(ha)。
⚙️ 二、水力参数确定:六大核心参数与规范要求
水力设计需同步满足自清流速、非满流运行及埋深控制,通过曼宁公式反推管径与坡度。
1. 设计充满度(h/D)
非满流设计可缓冲流量波动并通风,最大允许值如下:
管径(mm)最大设计充满度
200~300 0.55
350~450 0.65
500~900 0.70
≥1000 0.75
注:DN300以下管段需按满流校核。
2. 设计流速(v)
最小流速:≥0.6 m/s(防污泥沉积);
最大流速:≤5.0 m/s(非金属管)或≤10 m/s(金属管)(防冲刷)。
3. 最小设计坡度(i)
保证最小流速下污泥不沉积,常用管材要求:
管材类型
DN300最小坡度
塑料管(HDPE) 0.002
混凝土管 0.003
4. 管径(D)与糙率(n)
初选管径:根据 $Q = A \times v$ 反推,结合经济流速(0.8~1.2 m/s);
糙率取值:
HDPE管/玻璃钢管:0.009~0.010;
钢筋混凝土管:0.013~0.014。
5. 曼宁公式应用
$$v = \frac{1}{n} R^{2/3} i^{1/2}, \quad Q = A \times v$$
计算步骤:
设定目标流速(如0.8 m/s)与充满度(如h/D=0.6);
计算水力半径 $R = \frac{A}{P}$(A为过水断面,P为湿周);
反推坡度 $i$ 并校核规范最小坡度。
6. 埋深控制
最小覆土:车行道下≥1.0 m,非车行道≥0.7 m;
最大埋深:一般≤7~8 m,超深需设提升泵站。
三、水力计算全流程:6步实操指南
步骤1:划分排水流域
依据地形图确定管网走向,避免逆坡;终点衔接污水处理厂标高。
步骤2:计算节点设计流量
累加本段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转输流量,乘以 $K_z$ 。
步骤3:初选管径与坡度
起点管段取最小管径(DN300),按最小坡度敷设。
步骤4:曼宁公式迭代计算
示例:DN400 HDPE管,$Q=30 \, \text{L/s}$,$n=0.010$,目标 $v=0.8 \, \text{m/s}$:
充满度取0.65 → $A=0.145 \, \text{m}^2$,$R=0.104 \, \text{m}$;
反推 $i = \left( \frac{v \times n}{R^{2/3}} \right)^2 \approx 0.0018$(小于规范0.002,取0.002)。
步骤5:校核关键参数
流速(0.6 m/s ≤ v ≤ 5.0 m/s)、充满度(≤规范限值)、埋深(衔接点落差≤1 m时宜管顶平接)。
步骤6:特殊节点处理
跌水井:跌差>1.0 m时设置;
截流井:合流制截流倍数 $n_0=2~5$(根据环保要求)。
四、关键设计要点与避坑指南
管材选型
HDPE双壁波纹管(DN200~1200):轻便耐腐,糙率低,但需环刚度≥8 kN/m²防沉降;
钢筋混凝土管(DN300~2000):抗压性强,适合车行道下大管径。
坡度与埋深冲突处理
地形平坦区:减小充满度或增大管径以降低坡度需求;
逆坡段:设跌水井或局部提升泵站。
防堵塞与清淤
起点管段增设冲洗井(流速<0.6 m/s时);
检查井间距≤30 m(DN300~600),餐饮集中区设隔油池。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
截流井配格栅(间隙≤20 mm)及调蓄池(容积按3~5年暴雨设计)。
结语
设计流量与水力参数是污水管网的“血脉”与“骨架”:
流量计算需精准区分生活、工业及渗入量,严控 $K_z$ 取值;
水力设计以曼宁公式为核心,通过流速、充满度、坡度的动态平衡实现经济性与可靠性统一。
实际项目中,建议采用SWMM等模型校核雨季工况,并结合智慧监测(如流量计、液位传感器)优化运维响应,确保系统全生命周期高效运行 。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