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农用地整治具体实施路径及具体方法

本站     2025/9/18 8:58:03    

农用地整治是提升耕地质量、优化空间布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抓手,其实施需遵循“规划引领、权属清晰、质量优先、产业联动、长效管护”的原则,结合不同地形地貌、耕地类型及区域定位分类施策。以下从通用实施路径和典型情形具体方法两方面展开说明:

一、农用地整治的通用实施路径

农用地整治是“调查-规划-实施-运营-管护”的全周期过程,核心是将碎片化、低效化的农用地转化为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生态友好、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具体路径如下:

(一)前期准备:底数摸查与规划设计

精准底数摸查:

整合国土三调/四调数据、土壤普查成果、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撂荒耕地台账等信息,明确整治区域内的耕地数量、质量、权属、利用现状(如是否存在污染、撂荒、零散化问题)。

开展实地勘测,重点核查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灌溉条件、交通区位等因子,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多规衔接的规划设计:

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乡村振兴产业规划,明确整治目标(如新增耕地率、耕地质量提升等级、连片规模)。

坚持“农民参与”,通过村民议事会、入户调研等方式征求农户对地块归并、设施布局的意见,避免“一刀切”。

(二)权属调整:保障农民权益的核心环节

农用地整治涉及地块合并、权属重构,需解决“愿整、敢整”的问题:

确权登记前置:完成整治区域内耕地的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农户承包地四至、面积、权利,避免后续纠纷。

协商调整机制:

对零散地块,通过“互换并地”方式归并到相邻地块,实现“一户一田”或“一组一片”;

对跨集体经济组织的地块,由乡镇政府牵头协调,按“面积不变、质量相当、自愿有偿”原则调整权属;

制定《权属调整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公示,确保公平性。

(三)工程实施:聚焦质量与功能提升

工程内容需围绕“田成方、土肥沃、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重点开展以下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

平原区:推平零散地块,形成集中连片田块(单块面积≥10亩,丘陵区≥5亩);

丘陵/山区:修筑水平梯田(梯田埂高度≤3米,内侧坡度≤1:0.75),防止水土流失;

零散地块:通过“小并大、短并长”调整地块形态,降低机械作业成本。

土壤改良工程:

针对贫瘠土壤:增施有机肥(每亩≥2吨)、秸秆还田(覆盖率≥80%)、种植绿肥(如紫云英),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目标≥2%);

针对酸化/盐碱化土壤:施用石灰(酸化土壤pH值提升至5.5以上)、石膏(盐碱地脱盐率达30%以上);

污染耕地:采用“植物修复+客土法”(如种植蜈蚣草修复重金属污染),或调整种植结构(改种非食用作物)。

配套设施工程:

灌溉排水:平原区推广管道灌溉(节水率≥30%)、喷灌(适用于蔬菜、果树);丘陵区建设小型提灌站、塘坝(灌溉保证率≥80%);

田间道路:修建机耕路(宽度3-4米,硬化率≥70%)、生产路(宽度1.5-2米),满足农机通行需求;

生态防护:在田埂种植豆科植物(如苜蓿)固氮,或在周边营造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

(四)运营衔接:推动规模化与产业升级

整治后的农用地需“有人种、种得好、有效益”,关键是链接新型经营主体与产业: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

引导农户将整治后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平原区≥100亩/主体,丘陵区≥50亩/主体);

探索“整治+订单农业”,由企业提前签订收购协议,降低农户风险。

产业导入与价值提升:

结合区域特色发展高效农业:如平原区种优质小麦/玉米,丘陵区种茶叶/水果,山区种中药材;

链接农文旅融合:在城郊或景区周边,将整治后的农田打造成“田园综合体”,发展采摘、观光、研学等业态。

(五)后期管护:保障长效运营

责任主体明确:

落实“县乡监管、村集体主体、农户参与”的管护机制:村集体负责日常巡查(如设施损坏、土地用途变更),农户负责自家承包地的分墒管理;

探索“以田养田”模式:从土地流转费中提取10%-15%作为管护基金,用于设施维修。

动态监测与绩效评价: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监测耕地用途(是否“非粮化”“非农化”)和质量变化;

每年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对管护不到位、质量下降的区域追责。

二、不同情形下的农用地整治具体方法

农用地整治需“因类施策、因地施策”,以下针对地形地貌、耕地类型、特殊问题三类典型情形给出具体方法:

(一)按地形地貌分类:适配不同区域的整治逻辑

地形类型

核心问题

整治重点方法

案例参考

平原区    地块零散、机械化率低    1. 大规模连片整理,单块田面积≥10亩;
2. 配套高标准灌溉(管道+喷灌)和机耕路(硬化率≥80%);
3. 发展全程机械化,推广“小麦-玉米”轮作。    河南周口:通过“万亩方”整治,建成12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小麦单产提升15%。    

丘陵区    水土流失、灌溉困难    1. 修筑水平梯田(配套田埂植草固土);
2. 建设小型提灌站、塘坝(每平方公里≥2座);
3. 发展耐旱作物(如红薯、柑橘)。    江西赣州:整治丘陵耕地100万亩,修筑梯田50万亩,配套塘坝300座,脐橙亩产提升20%。    

山区    坡耕地多、生态脆弱    1. 退耕还林还草(坡度>25°的耕地全部退出);
2. 小型梯田改造(单块面积≤2亩);
3. 发展生态农业(如中药材、林下经济)。    贵州毕节:整治坡耕地20万亩,退耕还林15万亩,种植天麻、半夏等中药材,亩均增收3000元。    

(二)按耕地类型分类:区分永久基本农田与一般耕地

永久基本农田:

核心要求: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整治重点:① 提升耕地质量(如土壤改良、配套灌溉);② 完善“三区四线”管控(明确永久基本农田边界);③ 禁止任何非粮化行为(如种树、挖塘)。

示例:江苏苏州对永久基本农田开展“提质改造”,通过增施有机肥、平整土地,将耕地质量等级从4.5提升至3.8。

一般耕地:

灵活性更强,可结合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整治;

整治重点:① 归并零散地块,提升规模效益;② 配套小型设施(如滴灌、生产路);③ 链接“农旅融合”(如打造“草莓采摘园”“稻田艺术”)。

示例:浙江丽水对一般耕地开展“一村一品”整治,将零散茶地整合为“千亩茶园”,配套游步道,发展茶旅产业,亩均增收5000元。

(三)按特殊问题分类:解决撂荒、污染、零散等问题

撂荒耕地整治:

第一步:摸清撂荒原因(劳动力外出、土地贫瘠、灌溉困难);

第二步:针对性解决:① 劳动力不足:引进合作社流转,推广“代耕代种”;② 土地贫瘠:实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③ 灌溉困难:建设小型水利设施;

示例:四川凉山对撂荒耕地开展“五个一”行动(一个合作社、一套改良方案、一笔管护基金、一个产业链接、一名村干部包保),撂荒率从12%降至3%。

污染耕地整治:

分类管控:① 轻度污染:采用“植物修复”(种植蜈蚣草、东南景天);② 中度污染:调整种植结构(改种玉米、小麦等非食用作物);③ 重度污染:退耕还林还草;

示例:湖南株洲对重金属污染耕地开展“钝化修复”,施用石灰、有机肥降低重金属活性,修复后耕地可恢复种植水稻。

零散耕地整治:

核心是“归并整合”:① 对单块面积<1亩的地块,通过“互换并地”合并为集中连片田块;② 配套田间道路和灌溉设施,降低机械作业成本;

示例:湖北荆州对10万亩零散耕地开展“小田并大田”,单块面积从0.8亩提升至5亩,农机作业成本下降40%。

三、关键注意事项

坚持农民主体:所有整治方案需经农民同意,收益(如土地流转费、产业分红)向农民倾斜;

强化技术支撑:利用遥感、GIS、土壤检测等技术提升整治精准度;

衔接政策工具: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专项债等,降低整治成本;

注重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开垦、破坏植被,推广“生态化整治”(如田埂植草、沟渠生态化改造)。

综上,农用地整治需**“规划精准、权属清晰、工程务实、产业联动、管护长效”**,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分类施策,最终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