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奖补资金申报过程中常见问题有哪些
本站 2025/9/3 10:56:0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奖补资金申报过程中常见问题主要集中在材料合规性、公众参与、规划衔接、资金方案设计等方面,以下是具体问题及应对建议:
一、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范
问题表现
缺少关键材料:如未提交村民意见公示材料、权属调整方案或资金保障证明;
图件数据错误:使用过期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或整治区域矢量图与“三区三线”冲突;
方案内容缺失:实施方案未明确分阶段实施计划,或资金平衡测算缺乏依据。
应对建议
建立材料清单核查机制,重点核对《实施指南》要求的立项申请、可行性报告、公众参与材料等;
使用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确保矢量图边界与规划不冲突。
二、公众参与程序缺失或形式化
问题表现
未开展两次公示(整治区域划定和实施方案编制后),或村民签字同意率不足2/3;
参与渠道单一,仅通过张贴公告而非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导致意见收集不充分。
应对建议
按“两次公示+两次反馈”流程操作,第一次公示整治范围,第二次公示实施方案;
通过线上问卷(如微信小程序)和线下座谈会结合,提高意见收集覆盖率。
三、规划衔接与合规性不足
问题表现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未落实“先补划后调整”,或调整后面积减少;
未与村庄规划、生态修复规划衔接,导致项目区存在冲突。
应对建议
提交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批复文件,并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论证意见;
采用GIS系统确保整治后图数一致,与“一张图”系统衔接。
四、资金方案设计不合理
问题表现
财政配套资金承诺未明确到位时间,或社会资本参与模式不清晰(如风险分担机制缺失);
收益测算依赖虚高指标交易价格,缺乏实际协议支撑(如未签订增减挂钩指标流转协议)。
应对建议
明确财政资金分年度到位计划,并附银行授信证明或社会资本合作协议;
采用“指标收益+土地出让收入”组合模式,提供已签订的指标交易意向书。
五、技术规范与实施可行性问题
问题表现
工程技术方案不可行,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未配套灌溉设施设计;
投资概算错误,如工程量重复计算或单价偏离市场价。
应对建议
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技术方案,确保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等标准;
引入造价咨询机构审核概算,避免超支或资金缺口。
六、时间节点与申报流程把控失误
问题表现
未按省级规定的时间节点提交材料(如广西要求每年5月底前完成申报);
跨部门协同不足,如未及时获取财政配套资金承诺函或发改部门立项批复。
应对建议
建立申报倒排时间表,提前3个月启动材料准备;
成立跨部门专班,统筹自然资源、财政、发改等部门协同推进。
七、负面清单规避不彻底
问题表现
涉及强制流转土地、合村并居等违背农民意愿行为;
未规避生态保护红线或历史文化遗存,导致项目被否决。
应对建议
县级政府出具合规承诺书,明确规避负面清单的具体措施;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定矛盾调解预案。
八、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材料缺失):某县因未提交村民签字同意书(仅1/3同意率),被取消申报资格;
案例2(规划冲突):某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整改后重新提交规划调整论证报告才获批;
案例3(资金方案缺陷):某市因未明确社会资本退出机制,导致绩效评价扣分,资金拨付延迟。
申报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材料完整性、公众参与合规性、规划技术合规性、资金方案可行性四大核心问题。建议申报前与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对接,明确地方细则(如贵州省要求踏勘报告),并引入专业机构辅助编制方案,以降低申报风险。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