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站 2025/8/29 9:17:56
准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需围绕“问题导向、目标明确、方案可行、效益显著”核心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技术规范及地方政策要求,系统梳理现状问题、整治目标、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以下是具体步骤与内容要点:
政策文件:《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技术导则(试行)》、省级实施细则(如广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办法》)。
规划文件:项目所在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等。
技术标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TD/T 1033)、《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等。
明确整治单元边界(通常为乡镇或跨乡镇区域),标注四至坐标(需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衔接)。
说明涉及行政村、自然村数量,覆盖人口、耕地、建设用地等基础数据(需引用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
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如丘陵、平原)、气候水文(年均降雨量、河流分布)、土壤质量(耕地等级、污染情况)等。
社会经济:农业产值、人口结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村民收入水平(尤其是耕地依赖度)。
土地利用现状:
耕地:总面积、碎片化程度(单块耕地平均面积)、质量等级(如耕地质量等别)、是否存在撂荒或“非粮化”。
建设用地:宅基地闲置率(需附卫星遥感图斑)、工矿废弃地面积、低效工业用地比例。
生态用地: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空间分布,是否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
农业空间:耕地细碎化、质量退化、配套设施缺失(如灌溉渠道老化)。
建设空间:村庄布局散乱、“空心村”现象、宅基地闲置率高。
生态空间:生态退化(如河道淤塞)、用地冲突(如耕地与生态保护红线重叠)。
社会问题:村民参与意愿低、历史遗留权属纠纷(需附前期调研记录)。
围绕“田、水、路、林、村、产”综合整治,提出量化指标(需符合省级要求):
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如≥500亩)、耕地质量提升(如等别提高1个等级)、灌溉覆盖率(从60%提升至90%)。
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宅基地面积(如300亩)、盘活低效建设用地(如工矿废弃地复垦200亩)。
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如1000亩)、恢复湿地/林地(如500亩)、新增生态缓冲带。
乡村振兴:带动产业发展(如建设高标准农田配套冷链设施)、促进农民增收(如人均年收入增长15%)。
农用地整理:
田块归并:划定整治后的标准田块(长宽、面积),设计机耕路、生产路布局(需符合农机作业要求)。
耕地提质:土壤改良(如增施有机肥、治理酸化)、灌溉排水设施建设(如新建灌溉渠道、排水沟)。
建设用地整理:
宅基地复垦:明确复垦范围(需避开永久基本农田)、复垦标准(如耕作层厚度≥30cm)。
村庄优化: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如村卫生室、文化广场)用地布局。
生态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针对退化区域(如废弃矿山)设计修复方案(如植被恢复、边坡加固)。
生态廊道建设:连接破碎生态斑块(如沿河道建设绿化带)。
土地平整工程:确定田面坡度(平原区≤0.3%,丘陵区≤0.5%)、土方平衡(挖填方量计算)。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水源(水库、河道)、灌溉方式(管道灌溉/喷灌)、排水标准(如10年一遇暴雨)。
田间道路工程:确定道路宽度(机耕路≥4m,生产路≥2m)、路面材质(混凝土/砂石)。
生态修复工程:针对不同区域(如耕地、林地)设计修复措施(如退化耕地施加生物炭、矿山复绿采用客土喷播)。
明确土地、房屋等权属调整原则(如“自愿、公平、公开”),制定调整范围(哪些地块需调整、哪些保留)。
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决议(需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附签到表、表决票)。
提出权属变更程序(如签订协议、申请不动产登记),确保整治后无权属纠纷。
公众参与:设计村民参与机制(如成立项目监督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附村民同意书(签字率≥2/3)。
信息化管理:提出采用GIS、无人机等技术进行全程监管(如监测工程进度、资金使用)。
按分项工程详细列支(需附工程量清单与单价分析):
前期工作费:勘察设计、可行性研究、环评等(占总投资5%-8%)。
工程施工费: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占总投资60%-70%)。
设备购置费:农机具、监测设备(如土壤检测仪)等(占10%-15%)。
监理费、验收验收费:占5%-10%。
后期管护费:复垦耕地管护(前3年)、生态修复设施维护(占5%-8%)。
财政资金:申请省级奖补资金(需注明金额)、市县级配套资金(比例需符合地方要求)。
社会资本:引入PPP模式(如企业与政府合作开发农业产业园)、专项债(需说明发债额度)。
指标收益:预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收入(如复垦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收益)。
经济效益:新增耕地年产值(按当地粮食收购价计算)、土地流转租金增收(如每亩年增500元)、产业项目收益(如农业园区年利润)。
社会效益:解决劳动力就业(如项目实施期提供50个岗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减少垃圾堆放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如新建学校)。
生态效益:新增碳汇量(如林地固碳量)、水土流失减少量(如年减少泥沙流失1万吨)、生物多样性提升(如新增鸟类栖息地)。
政策风险:如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影响项目范围,需提前与自然资源部门沟通确认。
资金风险:社会资本退出导致资金缺口,需明确退出机制(如政府回购股权)。
实施风险:村民阻工影响进度,需加强前期沟通(如召开听证会、公示补偿方案)。
总结项目必要性(如解决耕地碎片化、助力乡村振兴)、技术可行性(方案成熟度)、经济合理性(资金平衡)。
提出政策支持需求(如恳请省级优先纳入试点)、实施保障建议(如成立县级领导小组)。
附件:
村民同意书、权属调整决议、相关部门意见(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
土地利用现状图、整治规划图、工程布局图(需加盖自然资源部门公章)。
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土壤检测报告、生态影响评估报告。
附图:
项目区位置图、现状影像图、规划效果图(需标注关键工程位置)。
数据真实性:所有基础数据(如耕地面积、人口)需引用官方统计或最新调查成果,避免虚报。
合规性:严格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需附自然资源部门出具的符合性审查意见)。
可操作性:技术方案需结合当地实际(如丘陵区不宜大规模推平田块),资金预算需细化到具体工程。
建议编制单位联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确保报告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具备落地性。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