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前期谋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本站     2025/7/25 14:58:3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前期谋划阶段是项目启动的“顶层设计”环节,核心任务是通过资源调查、问题诊断、规划衔接、方案制定等基础工作,明确整治范围、目标与实施路径,为后续审批和落地提供依据。根据国家《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地方实践(如浙江、广东、四川等试点),前期谋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以下六大类:

一、基础调研与潜力评估(问题诊断)

通过多维度调查摸清整治区域的“家底”,识别核心问题与整治潜力,为方案编制提供数据支撑。

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数据采集:基于国土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年度变更调查等成果,获取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园地、建设用地等)、面积、分布等基础数据。

问题识别:重点分析耕地碎片化(如小于5亩的地块占比)、建设用地低效(如闲置宅基地、工矿废弃地)、生态退化(如水土流失、污染地块)等问题。

2. 资源禀赋与约束条件分析

优势资源:梳理优质耕地、特色农业基地、生态景观(如湿地、林地)等可利用资源,明确整治后可用于提升的方向(如高标准农田、乡村旅游)。

约束条件:排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等限制因素,避免后期规划冲突。

3. 社会经济调查

人口与产业:统计区域内人口数量、劳动力结构、主导产业(如种植、养殖、文旅)及收入水平,评估整治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意愿征询:通过入户调查、村民会议等方式,收集村民对整治的诉求(如宅基地置换、就业机会),需确保2/3以上村民同意(部分地区要求更高)。

二、实施单元划定(空间定位)

以“问题导向、连片推进、可操作性强”为原则,划定具体的整治实施单元,明确边界与规模。

1. 单元划分标准

规模要求:单个单元面积一般不低于5000亩(部分地区要求1万亩以上),优先选择跨行政村、连片集中的区域。

类型分类:根据主导问题划分为“耕地提质型”(如碎片化耕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型”(如空心村拆旧复垦)、“生态修复型”(如矿山治理与河道整治结合)等。

2. 负面清单筛查

排除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区域,如:

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核心区、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区域;

存在严重权属纠纷(如土地、房屋未确权)的区域;

农民反对比例超过1/3的区域。

三、整治目标与任务分解(规划衔接)

结合调研结果与上级规划(如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明确整治的总体目标与具体任务,确保与区域发展战略协同。

1. 总体目标设定

围绕“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四大核心,提出量化指标(如:新增耕地面积≥5%、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率提升2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

2. 具体任务分解

农用地整理: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提质改造(如土壤改良)、撂荒地复垦等,确保新增耕地数量、提升质量。

建设用地整理:推进空心村拆旧复垦、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宅基地集中安置等,腾退建设用地指标。

生态修复:开展河道清淤、水土流失治理、污染地块修复等,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产业融合:结合特色农业(如有机种植)、乡村旅游(如民宿、采摘园)等产业布局,设计“土地整治+产业”联动方案。

四、方案初步编制(技术文件)

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为后续审批的核心依据,需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1. 基础信息

整治区域位置、范围(附矢量图)、面积、涉及行政村及人口。

2. 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主要问题(附现状图)、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状况。

3. 目标与任务

总体目标(量化指标)、分年度任务(如2024年完成耕地整理、2025年完成建设用地复垦)。

4. 空间布局

耕地集中连片区、建设用地整理区、生态修复区等功能分区(附规划图),明确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如需)。

5. 资金与效益

初步估算总投资(财政、社会资本、指标交易等来源)、资金使用计划;预测经济效益(如新增耕地流转收益)、社会效益(如农民就业)、生态效益(如碳汇增加)。

6. 实施保障

组织架构(领导小组、工作专班)、进度计划(关键节点)、风险防控(如资金缺口、村民异议应对)。

五、立项申报与合规性审查(程序合规)

完成方案编制后,需通过多级审批,确保项目符合政策要求。

1. 县级初审

县级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联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对方案的合规性(如是否符合“三区三线”)、可行性(资金、技术)进行审查,征求村民意见(需签字确认)。

2. 市级审核

市级自然资源部门对方案的科学性(如目标合理性)、完整性(附件是否齐全)进行复核,重点审查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是否符合“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要求。

3. 省级备案

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对方案进行备案,同步将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项目推送农业农村部门审核,通过后正式立项。

六、政策衔接与资源整合(前期储备)

提前对接相关政策与资源,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

1. 资金政策对接

梳理中央、省级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涉农整合资金等支持政策,明确可争取的资金额度;对接金融机构(如国开行、农发行),提前沟通融资需求。

2. 社会资本引入

通过招商推介会、产业园区合作等方式,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文旅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明确合作模式(如PPP、EPC)。

3. 技术团队组建

聘请国土规划、农业、生态等领域专家组成技术团队,为方案优化、实施难题(如表土剥离、地质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典型案例:浙江某县前期谋划实践

调研阶段:通过无人机测绘、入户访谈,发现区域内耕地碎片化(平均地块面积2.3亩)、闲置宅基地占比18%、河道污染严重。

单元划定:选择跨3个行政村的连片区域(面积1.2万亩),排除生态红线区与权属纠纷地块。

方案编制:明确目标为“新增耕地1500亩、拆旧复垦宅基地500亩、整治河道2公里”,配套“土地整治+有机茶园”产业项目。

合规审查:县级初审通过后,市级审核重点核查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调出200亩、调入200亩,数量稳定),最终省级备案。

前期谋划阶段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石”,其核心是通过精准调研、科学规划、合规立项,解决“整治什么、怎么整治、谁来整治”的问题。任务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资金争取、社会资本参与及项目落地效率,需重点关注村民意愿征询、与“三区三线”衔接、资金平衡分析等关键环节。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