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次氯酸钠智能加药系统:从工艺需求到精准控制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本站     2025/7/21 9:13:17    

在水处理消毒工艺中,次氯酸钠(NaClO)凭借其高效杀菌(灭活细菌、病毒、孢子的效率>99.9%)、成本低廉(相较于液氯节省30%50%)及无有害副产物(仅生成可分解的氯化副产物)的优势,已成为自来水厂主流消毒剂。然而,次氯酸钠的强腐蚀性(对金属管道、设备的腐蚀速率是普通水的58倍)、易分解性(受温度、光照、pH影响,有效氯月衰减率可达5%~10%)及气体释放风险(高浓度下易析出Cl₂气体,威胁操作安全),对投加系统的稳定性、精确性及安全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中铁城际针对次氯酸钠投加的复杂性,构建了“多场景分段控制+连续PID智能调节+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的智能加药系统,覆盖前加氯、滤前加氯、滤后加氯、补氯四大核心环节,实现了从“经验投加”到“精准智控”的跨越式升级。

一、次氯酸钠加药系统的核心环节与工艺需求

自来水厂的次氯酸钠投加需根据工艺阶段的功能定位,精准控制加氯量与余氯浓度,各环节的技术要求与控制目标如下:

加氯环节功能定位加氯量范围(mg/L)出水余氯要求(mg/L)控制难点
前加氯(沉淀前)助凝(破坏胶体颗粒表面电荷,增强絮凝效果)、降解有机物(降低CODₘₙ)、去除异味(分解硫醇类物质)0~0.40≤0.05需配合混凝剂投加节奏,过早加氯易导致有机物与氯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如三卤甲烷)
滤前加氯(砂滤前)氧化分解滤料表面污染物(如藻类代谢物、有机物黏附层),防止滤料堵塞,保障砂滤池净化效率0~0.60≤0.05需动态匹配砂滤池负荷(如原水浊度突变时,滤速变化影响加氯需求)
炭滤前加氯抑制炭滤池微生物繁殖(防止微生物穿透滤层或堵塞炭孔),当炭池出现大型微生物群时针对性杀菌0~0.10≤0.05需精准控制投加量,过量易导致炭床生物活性抑制,不足则无法抑制微生物繁殖
滤后加氯(炭滤后)最终消毒(杀灭出厂水中的残留微生物,确保管网末梢余氯达标),是水质安全的核心保障1.20~1.800.60~0.90需应对管网长度差异(长距离管网需更高余氯维持杀菌能力,短距离需避免余氯过高)
集水井补氯流量波动时的余氯微调(如早高峰用水量激增导致余氯被稀释,或夜间低流量时余氯浓度升高)动态调节(无固定范围)0.60~0.90需实时跟踪出厂水流量变化,快速响应余氯波动(响应时间<30秒)

传统加药系统多依赖人工经验调节加氯量,常面临三大痛点:

  • 滞后性:人工取样检测余氯需30分钟以上,无法应对突发水质波动(如原水有机物突然升高);

  • 离散性:多环节加氯缺乏协同,易导致局部环节过量投加(如前加氯过多),而关键环节(如滤后加氯)不足;

  • 风险高:次氯酸钠腐蚀性强,人工操作易因设备老化(如管道泄漏)引发安全事故。


二、中铁城际次氯酸钠智能加药系统的技术架构与核心功能

中铁城际系统以“精准感知-智能决策-可靠执行-安全防护”为核心,深度融合次氯酸钠投加工艺需求与工业智能技术,具体架构如下:

1. 多参数感知层:全链路数据采集,破解腐蚀性介质监测难题

次氯酸钠溶液具有强腐蚀性(pH≈1213),传统传感器易被腐蚀失效,且余氯浓度(范围03mg/L)与原水浊度、温度(530℃)、pH(6.58.5)等参数存在复杂耦合关系。中铁城际自主研发的“耐腐型智能感知终端”针对性解决这一问题:

  • 抗腐蚀传感器: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电极与316L不锈钢材质外壳,防护等级达IP68,可在强腐蚀环境下稳定工作(寿命>3年);

  • 多参数同步采集:集成余氯在线监测仪(精度±0.02mg/L)、流量计(精度±0.5%)、温度传感器(精度±0.1℃)、pH计(精度±0.1),实时获取加氯环节的关键输入参数;

  • 边缘计算预处理:终端内置边缘计算模块,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如消除余氯仪的气泡干扰)、特征提取(如计算“余氯-流量”变化率),将有效数据上传至中央控制系统,降低传输延迟。

以某南方水厂应用为例,感知终端将余氯数据采集误差从传统设备的±0.1mg/L缩小至±0.02mg/L,为后续控制提供了高可靠输入。

2. 智能决策层:连续PID算法+机理模型,实现动态精准调控

针对用户用水量变化频率高(日变化系数1.5~3.0)、幅值大(早高峰流量可达日均流量2倍)、不可预测性强的特点,中铁城际采用“连续PID算法为主、机理模型修正为辅”的智能决策策略:

  • 连续PID算法优势: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通过实时比较“设定余氯值”与“实际余氯值”,动态调整加药泵频率(控制加氯量),其灵敏性高(响应时间<5秒)、精度高(稳态误差<0.05mg/L)、反应快(适应流量突变),完美匹配次氯酸钠投加的动态需求;

  • 机理模型修正:结合次氯酸钠分解动力学(有效氯衰减速率与温度、pH的关系)及投加工艺经验(如前加氯与混凝剂的协同系数),建立“余氯-加氯量-工况”机理模型,对PID输出的加药量进行修正,避免因次氯酸钠分解导致的“过量投加”;

  • 多环节协同控制:针对前加氯、滤前加氯等需配合其他工艺的环节,系统通过“工艺规则库”(如“原水浊度>20NTU时,前加氯量自动提升10%”)实现多目标优化,确保各环节加氯量协同。

在某北方水厂的实际运行中,系统将滤后加氯的余氯达标率从85%提升至99.2%,同时药耗降低18%(因避免了过量投加)。

3. 可靠执行层:耐腐蚀加药设备,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次氯酸钠投加需通过计量泵将溶液精准注入原水管网或工艺单元,其执行设备需满足“耐腐蚀、高精度、长寿命”要求。中铁城际定制化开发了“次氯酸钠专用加药装置”:

  • 耐腐蚀计量泵:采用聚四氟乙烯隔膜+不锈钢外壳,耐次氯酸钠腐蚀(寿命>5年),计量精度±1%(支持0~100%流量调节);

  • 双路冗余设计:关键环节(如滤后加氯)配置两台计量泵互为备用,当一台故障时自动切换,避免因单泵失效导致消毒中断;

  • 泄漏监测与安全联锁:加药管道加装氯气浓度传感器(报警阈值1ppm)与紧急切断阀,当检测到泄漏时,系统立即停止加药并触发声光报警,保障操作安全。

4. 全生命周期管理层:从“设备交付”到“效果保障”的价值延伸

中铁城际系统提供“在线诊断-参数优化-应急响应”的全周期服务:

  • 在线诊断:通过云端平台实时监测各环节加氯量、余氯浓度、设备状态(如计量泵压力、电机温度),自动生成“健康评估报告”,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如泵头磨损、密封老化);

  • 参数优化:基于历史运行数据(如不同季节的原水浊度、温度),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PID参数(如比例系数Kp、积分时间Ti),适应季节变化(如冬季低温导致次氯酸钠分解变慢,需降低加药量);

  • 应急响应:配备24小时远程运维团队,当系统检测到异常(如余氯持续偏低)时,立即远程调整参数;若故障无法远程解决,2小时内派工程师到场处理。

三、典型案例:某千万级人口城市水厂的次氯酸钠系统改造

项目背景:某南方城市第二水厂日供水量150万吨,原次氯酸钠投加系统采用人工调节+传统PID控制,存在余氯波动大(波动范围0.4~1.2mg/L)、药耗高(年均350万元)、设备腐蚀严重(年更换管道费用超50万元)等问题。

中铁城际解决方案:

  1. 感知层升级:部署28台耐腐型感知终端,覆盖前加氯(原水管网)、滤前加氯(砂滤池入口)、滤后加氯(炭滤池出口)、补氯(集水井)四大环节,数据采集完整率达99.9%;

  2. 控制层优化:采用“连续PID+机理模型”双驱动控制策略,针对前加氯环节嵌入“原水浊度-加氯量”协同规则,针对滤后加氯环节优化PID参数(Kp=1.2,Ti=30s);

  3. 执行层改造:更换为双路冗余耐腐蚀计量泵,安装氯气泄漏监测与紧急切断系统;

  4. 全周期服务:驻场团队每月分析运行数据,每季度优化机理模型参数。

实施效果:

  • 余氯稳定性:滤后加氯余氯波动范围从0.41.2mg/L缩小至0.650.85mg/L,达标率100%;

  • 药耗降低:年均药耗降至280万元,年节约70万元;

  • 设备寿命:加药管道更换周期从1年延长至5年,年维护成本降低60%;

  • 安全提升:全年未发生氯气泄漏事故,操作人员从6人缩减至2人(仅需巡检)。

中铁城际次氯酸钠智能加药系统通过“精准感知、智能决策、可靠执行、全周期管理”的技术体系,不仅解决了次氯酸钠投加的腐蚀性、易分解性难题,更实现了从“经验控制”到“数据驱动”的跨越。随着AI技术与水务工艺的深度融合,中铁城际将持续迭代智能加药解决方案,为城市供水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