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行业新闻

文旅行业专项债申报中,如何结合区域特色制定差异化策略?

本站     2025/7/3 9:20:56    

一、资源禀赋深度挖掘与价值转化

生态资源差异化定位

高原/山地地区(如西藏、云南):聚焦高原生态康养、藏医药文化体验,需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优先申报生态修复类项目(如森林步道、湿地保护),配套低碳交通设施(如电动观光车)。

水域资源丰富地区(如长江/黄河流域):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水上文旅综合体(如漂流体验、生态研学),整合沿岸非遗村落形成文化廊道。

文化IP创新性开发

历史文化遗产地(如河南洛阳、山西平遥):通过AR/VR技术活化文物,打造沉浸式演艺(如《唐宫夜宴》模式),联动周边民宿集群形成文旅消费闭环。

民族文化聚集区(如云南、贵州):开发民族节庆IP(如泼水节、火把节),配套非遗工坊、特色市集,将文化体验转化为可持续收益。

二、政策导向与区域战略精准对接

国家战略融合策略

乡村振兴重点县:申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生态停车场、游客中心),捆绑农产品销售体验区,实现“文旅+农业”收益互补。

城市更新试点区:推动“文旅商综合体”建设,需包含公益性功能(如社区图书馆、公共艺术空间),提升项目合规性。

地方政策红利利用

东部发达地区(如江苏、广东):利用资本金比例提升至30%的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智慧旅游项目(如元宇宙景区、数字导览系统)。

西部欠发达地区:申请“绿色通道”简化审批,优先支持红色旅游、生态扶贫项目,配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三、产品结构与业态组合创新

季节性短板破解方案

北方冰雪地区(如黑龙江):开发“四季全时”产品,冬季主打冰雪旅游,夏季转型避暑研学,配套恒温场馆延长运营周期。

海滨度假区:增设室内文旅体验(如海洋文化馆、水上乐园),平衡淡旺季客源差异。

客群细分与场景定制

银发经济:在康养资源富集区(如四川青城山)建设适老化设施,提供中医理疗、慢病管理等服务,捆绑长期康养套餐销售。

亲子市场:在自然景区增设研学基地(如地质探索营、动植物科普园),开发家庭套票与教育课程。

四、收益模式区域化适配

收益来源多元化设计

城市文旅区:以门票、商铺租赁为主,配套夜间经济(如灯光秀、市集),提升二次消费占比。

乡村文旅区:重点发展民宿集群、农产品深加工,通过“村民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增强收益可持续性。

风险对冲机制构建

门票依赖型景区:引入特许经营(如文创授权、IP衍生品开发),降低门票收入占比至40%以下。

季节性波动项目:通过预售会员卡、与旅行社签订对赌协议(如保底客流量)平滑现金流。

五、申报材料区域特色包装要点

必要性论证差异化

生态脆弱区:强调项目对生态修复的贡献(如水土保持效益),附林业部门出具的生态评估报告。

文化遗产地:突出保护与传承价值,提供文物局出具的修复方案及非遗传承人合作计划。

收益测算模型优化

高消费力地区(如长三角):采用动态定价模型,区分工作日/节假日客群,测算高端酒店、定制游等溢价收入。

流量型景区:引入大数据分析历史客源结构,建立“淡季补贴+旺季分成”的收益调节机制。

六、典型案例参考

云南生态康养示范区

特色:整合温泉资源与民族医药文化,配套高原特色农产品体验馆。

收益结构:门票(30%)+康疗服务(40%)+农产品销售(20%)+政府补贴(10%),覆盖本息1.2倍。

四川巴山大峡谷扶贫项目

特色:将峡谷景观开发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建设旅游小镇提供就业岗位。

收益结构:门票(25%)+商铺租赁(35%)+农林产业带(30%)+财政补贴(10%),带动周边6个贫困村脱贫。

区域特色差异化策略需围绕“资源-政策-产品-收益”四维联动,既要挖掘地理、文化独特性,又要精准对接国家及地方政策工具,最终通过收益模式创新实现项目自平衡。申报主体应建立“区域资源数据库”,定期更新客群画像与市场趋势,动态优化申报方案。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