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要点
本站 2025/6/30 9:17:0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要点需贯穿“规划-建设-管护”全周期,聚焦前期精准谋划、中期质量管控、后期长效运维三大阶段,结合工程技术与机制创新,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用一片”。以下从前期准备、建设实施、后期管护三大环节,梳理关键实施要点:
一、前期准备阶段:精准谋划,夯实实施基础
前期准备是项目成败的关键,需重点解决“建哪里、怎么建、谁参与”的问题,避免“拍脑袋”设计和资源浪费。
1. 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
多规融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乡村振兴规划等,确保农田建设符合生态保护、城镇开发等约束性要求(如避开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
需求调研:通过“农户访谈+实地测绘+数据比对”,明确区域耕地现状(如破碎度、土壤质量)、农业生产需求(如机械化率、灌溉短板)和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避免“一刀切”设计。
目标分级: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结合区域特点(如平原/丘陵/干旱区)确定差异化指标(如平原区田块规模≥50亩,丘陵区≥20亩;灌溉保证率平原区≥75%,干旱区≥60%)。
2. 资金统筹,保障建设投入
多元筹资:建立“中央财政+地方配套+社会资本+农民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例如,中央财政专项占比约35%,省级配套20%-30%,社会资本通过PPP/EPC模式参与(占比20%),农民以土地流转费抵扣或投工投劳参与(占比5%-10%)。
资金监管:设立专用账户,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如通过村务公示栏、政务平台),防止挪用或截留。
3. 组织协同,明确责任分工
专班推进: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财政等部门参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专班”,统筹协调用地审批、矛盾调解、进度督导等事项。
群众参与:建立“村民议事会”制度,通过“一事一议”征求农户对田块调整、设施布局的意见(如机耕道宽度、灌溉管道走向),提升项目认可度(典型案例:江西赣州项目区通过农户投票调整田埂位置,减少后期纠纷80%)。
二、建设实施阶段:严控质量,确保工程实效
建设实施是项目落地的核心环节,需聚焦工程质量、技术标准、安全规范,确保“建一块、成一块、高效一块”。
1. 工程招标与施工管理
规范招标:采用公开招标或竞争性磋商方式选择施工单位,优先选择具备农田建设经验的企业(如水利工程一级资质、农业综合开发业绩)。
质量管控:
关键工序全程监督:土地平整(表土剥离厚度≥0.3m)、渠道浇筑(混凝土强度C25以上)、管道安装(压力测试≥0.6MPa)等需由第三方检测机构现场验收;
材料把关:灌溉管道、水泥等建材需提供质检报告,禁止使用不合格产品(如劣质管材导致渗漏率超5%);
进度管理:制定“甘特图”明确各阶段工期(如土地平整30天、渠道施工45天),定期召开进度协调会(每周1次),避免工期延误。
2. 关键技术落地
生态工程技术:推广“生态沟渠+生物埂”替代硬化设施(如江苏吴江项目用植草砖+芦苇种植,氮磷削减率达30%);田埂采用“秸秆+草绳”材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成本30%)。
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选择模式(如干旱区用滴灌,湿润区用喷灌),确保灌溉水利用系数≥0.7(传统农田约0.5)。
土壤改良技术:表土剥离后堆存熟化(3-6个月),回填时混入有机肥(3吨/亩);盐碱地采用“暗管排盐+腐殖酸改良”(pH值降低0.3-0.5)。
3.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安全施工:落实“安全第一”原则,施工区域设置警示标志,机械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如挖掘机、压路机司机需具备特种作业证);高温雨季调整作业时间(如避开11:00-15:00高温时段)。
环保要求:施工废弃物(如弃土、建筑垃圾)定点堆放并及时清运(避免污染农田);施工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如用于降尘),禁止直接排放。
三、后期管护阶段:长效运维,保障持续效益
“重建设轻管护”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突出问题,需建立“责任明确、机制完善、资金保障”的管护体系,确保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1. 明确管护主体与责任
分级负责:落实“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统筹监管,乡镇政府负责协调,村集体(或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日常管护(如检查沟渠堵塞、田埂坍塌)。
合同管理:对通过“先建后补”模式建设的项目,与建设主体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期限≥10年、管护内容及奖惩措施)。
2. 创新管护模式与资金保障
市场化管护:引入专业公司(如农业服务企业)负责设施维护(如灌溉系统检修、道路修补),按面积收取服务费(约5-10元/亩·年);或通过“保险+管护”模式,购买农田设施保险(覆盖自然灾害损毁)。
多元化筹资:设立“农田管护基金”(来源:财政拨款、经营主体缴纳、社会捐赠),专项用于设施维修(如沟渠清淤、泵站更新)。
3. 动态监测与绩效评估
智慧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实时监控农田设施状态(如沟渠堵塞、田埂坍塌),及时预警并修复(如江苏建三江项目通过无人机巡检,设施故障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至6小时)。
绩效评价: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项目效益(产能提升、生态改善、农民满意度)进行年度评估,结果与下一年度资金分配挂钩(如评估优秀的县额外奖励10%建设指标)。
四、关键难点应对策略
农民权益保障: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如内蒙古达拉特旗合作社),确保农民从建设中获得稳定收益;建立“农田补偿机制”(如占用优质耕地的,按1:1.2比例补建高标准农田)。
跨部门协同:建立“农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用地矛盾(如电力线路迁移、水利设施交叉)、资金整合等问题。
总结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要点需紧扣“精准规划、质量优先、长效管护”三大核心,通过前期科学谋划解决“建哪里、怎么建”,中期严格管控确保“建得好、用得上”,后期创新机制实现“管长远、可持续”。只有全周期发力,才能真正将高标准农田打造成“藏粮于地”的主阵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